不知道大家感觉到了没有,现在很多公司都不怎么招销售人员了,即使招聘,也招得比较少。
原因不仅仅是疫情影响,最重要的是现在的电商渠道占比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其实在2020年就已经超过了不少的。
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大佬的赌约吗?
在2012年央视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王健林曾跟马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协定,那就是如果在2020年零食业,被电商占比50%,则王健林给马云一个亿,反之如果零食业在电商中达不到50%,马云给王健林一个亿。

电商占比的赌约,王健林还是输了
结果是王健林输了,因为占比达到了,还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其实这几年,电商平台的销售占比更大,再加上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电商直播与短视频直播带货,现在已经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以往的传统销售渠道真会受到冲击与影响。
传统销售肯定会一直存在,毕竟小卖部、便利店、连锁店,无论是衣食住行的那一块,还真的必不可少。
但作为一个销售人员,我们只关心会给我们自己的职业带来什么影响?个人觉得,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事销售行业,不是那么好找工作了。
在深圳的职场,你会发现做销售的超过38岁,要么发展起来了,多少还有点能力就去做销售管理;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基本上公司可以和你说goodbye了。
销售行业人员的更新换代很快,转行的话也面临着行业积累经验的限制,所以就会有一大批人要么回老家、要么进厂了,甚至不少去跑的士、送外卖。
是的,中国1000万外卖人员里,有不低于80万的人是做销售做不起来了,才转行做外卖和送快递的。
2,选择在一二线城市打拼还是回老家发展,这个会是个很大的心理困扰。
我有几个老乡回到贵阳了,做销售的底薪由8000变成了4000,刚好缩小了一倍。

贵阳大十字
听他们讲,因为做的是农副产品销售,疫情影响原因,在公司跑业务下来一个月的业绩提成也就几千块,和深圳也相差不大。并且贵阳的生活开支也并不比深圳低。一年到头搞下来存款也就是三万块钱左右。
想起来,跑业务有时候还真不如进厂打螺丝,节约一点一年还能存五六万。
他们四个都是大学生,只有一个专科,毕业3年左右,这就是我身边90后的做销售的现状。
当然,在深圳做销售做得好的,月薪三五万、七八万的也有,但那些人除了自身努力外,选择行业选择对了,进入行业的时期也刚好对拍,那就搞到钱了。
但也要看到成功率,也要看到不少落魄的,做销售做得不好就去做保安、做工地小工去了。
3,做销售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年龄。
人到中年,越发会感悟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因为35岁、38岁的销售年龄门槛原因,最主要的是人一到了某个年龄段,假如还一事无成,还没有取得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那么就会很容易去否定自己。
然而做销售的最大忌讳就是对于自己、对于公司、对于产品缺乏自信。这一点是对职场发展大大不利的。
4,销售人员的转型之痛。
一般而言,做销售的要么选择去做销售管理工作,要么就只能自己单干了。
单干,绝大部分人也都会选择做某种产品或者多种产品的经销商、代理商。
还有一种转型方式,那就是去开店。这也是不少中小企业销售人员或者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销售人员喜欢去做的创业项目。
有点文化的,思维逻辑不错的,有的也在大公司学到点经营管理内容的,就去搞营销策划或者做自媒体这些了。
但不管是做哪一种转型,都是不好搞的,这就是结论。原因简单,传统销售渠道依然在生存发展,电商与一些新型创业的本质就是整合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模仿与没有什么含金量的创新。
对于一个销售人员来说,做好转型是非常头疼的,也是在具体运作实践中非常艰难的。
那该怎么办呢?
只能做好规划的前提下,走一步看一步,套用冯仑的话说“伟大只能是熬出来的”。
5,写在最后
我是贵州人,2004年毕业于兰州财经大学,毕业以后教过书,做过农业公司项目管理,2018年到深圳打拼创业,做得是农副产品项目。将贵州原生态农产品输送到深圳普通百姓餐桌上,是我们的理想。

可在这几年里,项目再怎么努力都做不起来,创业团队也慢慢解散了,作为创始人的我,现在也做了一名企业培训师。
作为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也只能承认自己的渺小与无能,不过拼搏之心尚存,理想也依然还存留在心底,因为自己的这一腔热血始终是沸腾着的。
自己想表达什么呢?那就是———路,永远都是只能自己去走出来的,也只能自己才能去把它走好。
自助者,天助之!
与同样在底层打拼的友友们共勉!
未来都会越来越好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8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