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ie(我的厚米是什么意思啊)

成纪,古老而神奇,充满魅力。成纪因伏羲而不朽,伏羲因成纪而辉煌。永远的伏羲,永远的成纪。

homie(我的厚米是什么意思啊)

近些年,争“圣人”而抢里居,故而争伏羲而抢“成纪”,搞得沸沸扬扬,振振有词,文章层出不穷,但所持论据大同小异,因为古代史就那么几本,能引用的论据就那几条,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差异。大多数人自然是“屁股决定脑袋”,吃谁的饭,自然为谁说话,无非是争所谓的“旅游资源”。成纪问题的讨论似乎越来越混乱,争论声越来越大。只有少数搞历史研究的人在探讨、苦寻,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平凉人似乎渐渐陷入迷惑:真正的成纪故里在哪里?我们当地一些领导不敢理直气壮地讲成纪,不善于发掘成纪文化,没有自信的还反问,“人家天水有江泽民的题字,羲皇故里已经摆在那儿,我们还争什么争?”不错,天水称羲皇故里没有问题,因为成纪属于天水郡管辖,天水的伏羲文化搞得好,首先是领导的重视,把最早的民间祭祀官方化,而且不断升级,现在成了国家祭祀。可我们的宣传推介前几年热过一阵子后,渐渐降温了,一些该做的工作远远滞后。历史学家把辞书词典都正本清源改过来了,我们的底气似乎还不足。领导全心全意抓经济,百姓一门心思种庄稼、务苹果,我们搞历史文化的人,没有很好地梳理。现就我的一些理解刊出,供大家参考,以抛砖引玉。

一、为什么叫“成纪

成纪,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最初就与人文始祖伏羲有直接的联系。

成纪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华胥氏怀孕十二年而生伏羲,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所以,以伏羲出生地命名成纪。另一说是伏羲始画八卦,以成纲纪,后人为了纪念伏羲,把伏羲的出生地命名为成纪。还有一说认为,伏羲以木德而王,古人以木星纪年,木星的公转周期为11.84年,约等于十二年,所以成纪的得名,很可能与伏羲所创的天文历法有关。

homie(我的厚米是什么意思啊)

这里,我们引用古籍一些原文,就能看清三种说法各自的依据。《尚书·毕命》曰;“十二年曰纪”。《大宋重修广韵》载:“纪,十二年曰纪”。《左传哀公七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后汉书》:“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遁甲开山图》:“伏羲生成纪,徒治陈仓”。《晋书》:“昔庖牺氏生于成纪,而为天子,都于陈”。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成纪“以庖羲氏孕十二岁生得名,汉其地建县”。郦道元《水经注》“成纪县,故帝太嗥庖羲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天水郡县”。司马贞《补史记?三本纪》:“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伏羲母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也”。乐史《太平寰宇记》曰:“成纪……古庖牺氏所生之地”。欧阳《舆地广记》“成纪县,庖羲氏生于此”。李贽《史纲评要》:太昊庖羲氏“生于成纪,以木德之,改风姓”。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生帝于成纪”。清乾隆《御批历代通鉴辑贤》云:“伏羲生于成纪”。《古今图书集成》:“伏羲生于成纪”

一年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生肖。十二是天之大数,把十二年作为一纪,以一纪传说伏羲之育成,以区别凡人,充分反映出先民对伏羲的崇敬。伏羲生于成纪的观点还有许多,无须多引。

伏羲把天、地、人之间复杂的、互相依赖的矛盾,既对立又相辅相成的关系,用阴阳两种号表示,“一画开天”,创立了伏羲八卦,开创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形成了儒家经典《周易》,奠定了中华民族乃至东方世界思想和文化特征的基础。《周易楚辞》有:“原始及终,故知死生说。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

伏羲八卦、伏羲所创的天文历法,奠定了现代科学基础。

二、“成纪”什么时候出现

成纪见于史籍很早,有人认为在商代小乙二十六年,就有“成纪尽为戎侵”的记载。于是今人就提出一个“古成纪”的概念,把诞生伏羲的成纪与置县的成纪割裂开来,那么,以“其地建县”怎么解释?“其地”是什么地方?

郭彦龙先生《有关成纪地名始于商代的若干侧考》指出“从甫谧在《帝王世纪》和王嘉《拾遗记》里的记载可以知道,成纪一名来源于伏羲之母华胥怀胎历十二年而生伏羲的古老传说,这也是目前许多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我在《陇西与陇西成纪简考》与《再探伏羲生成纪之成纪》两篇拙作中也做过论述,成纪之名早于成纪这一地方建立行政建制的时间,或许成纪之名始于商代,但由于各种因素没有文字记载,不见于同时期史料,也有可能是商王朝对西北戎人领地管理松弛,没有进行有效的统治,对成纪这一地方的管理亦不是很有效,所有没有相关的记载,这些都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在没有相关史料能充分说明之前,我这一家之言也不是不可说的,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历史现实依据”。

“古成纪”概念的提出,最早是西北师范大学的陈守忠教授在《河陇史地考述》中提出:“成纪这块地方,古时包括地区相当大,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此后,一些人附和并开始发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张先堂研究员在《论伏羲神话传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天水地区的关系》一文中说:“所谓伏羲生于成纪,其实是表明古成纪包括的广大地区都是伏羲氏最初兴起的地域。而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当属今秦安县一带。大概伏羲的传说在西汉初很流行,故西汉王朝就在传说的中心地带设置了成纪县”。

这种观点似乎有道理其实站不住脚,因为“生地”和“最初兴起的地域”是两个概念,其实,诞生伏羲的成纪,就是以后建县的成纪,建县的成纪正是用诞生伏羲的成纪。况且,中心地带抛开成纪只说是“当属今秦安县一带”,后边“传说的中心地带设置了成纪县”,更值得研究商榷。这个中心到底在哪里?

因此,成纪的称谓自伏羲诞生以后就有了,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名,到商代已见诸于文字记载。

三、何时置“成纪县”

正史上“成纪”作为县一级行政建制,最早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通俗点说:李广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县。唐李白《赠张相镐》: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这里的陇西都指陇西郡,成纪即成纪县。李信徙成纪,说明成纪已存在,司马迁写成纪县时,成纪县依然存在。现在,大多数人以为,成纪是汉初所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主编《静宁县志》(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1993年6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在大事记条,大胆地以“县境南部的成纪县(古城在今治平乡刘河与李店乡五方河二村之间),据考证,在战国时已经形成。”我们翻阅战国时周显王十九年即公元前350年这段历史,秦商鞅筑冀阙宫廷于咸阳,迁都时“凡三十一县”。

按《周礼》百家之内曰乡,五鄙为县,县两千五百家。那么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我们要问,31县的名字叫什么?

秦史中在公元前305年的一些史注文字中,知道“雍州泾阳本秦旧县”,前257年的“迁之阴密”注中知道有阴密县,再到秦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置乌氏县,虽没有见到成纪县的记载,但成纪县应该已存在。联系分析《史记李将军列传》:“陇西成纪人”一句,证明成纪为秦时旧县。进一步考证,你会发现战国秦时,成纪县是十二县之一,具体位置记得很清楚。到从陇西郡分置天水郡后,成纪也成为天水的属县。《汉书地理志》:天水郡辖十六县,其中就有成纪县。《汉书文帝纪第四》所载“十五年春,黄龙见于成纪”。应该都是指成纪县。这个观点与秦史专家马非百《秦集史》观点不谋而合,他将成纪定为秦时故县。可惜,这一观点没有引起更多史学界的重视与研究。

所以,秦时置成纪县,汉代相沿。初属陇西郡,后属天水郡。

四、成纪县的位置在哪里

成纪县的具体位置本来很清楚,但是被一些人“发挥”乱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城东。故帝太皓庖羲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天水郡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

这里说清了位置、具体地方。“汉以为天水郡郡县”,意思是汉代时是天水郡下的一个县。

查验山脉水向,“瓦亭水”即今流经静宁县的葫芦河,其支流“成纪水”应是发源通渭流经静宁治平、李店河。汉成纪县城就是今治平乡刘河村与李店乡五方河村、王沟村交界处的古城。

小坑川在什么地方?小坑川也叫“广爷川”,人们为了纪念李广世代称之,民国时建广盈乡,属庄浪县管辖,直到1942年划归静宁,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永和公社改称李店公社,一直延续到今。因为,过雷大梁后地势低下,河谷川区平均海拔1447米,是真正的“小坑”,以西是几个称“沟”的村子,再西便是叫“深沟”的乡。这一带因水质好,是全国苹果优质生产基地。苹果色泽鲜艳、个大形正,果面光洁、质细汁多,酸甜适度,口感脆甜、硬度强、货架期长、极耐储藏和长途运输。2006年9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静宁苹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广爷川”或“小坑川”这个小地方,就这样渐渐地被历史淡忘了。

旧唐书地理志》曰:“成纪,汉源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

1979年出版的《辞海》:“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古城遗址尚未发现时只能这样写。随着考古及全国地名普查的发现,成纪故城找到了,而且被省内外历史学家肯定,具体位置在今日之静宁,以前的旧说必须改过来。

1999出版的新版《辞海》:“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李白,自称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2009版、2019版也是这样记。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的两汉至三国成纪县在治平乡刘河村与李店乡五方河村、王沟村交界处,即东经10535',北纬3518。谭先生无法标出成纪到底有多大,只能按郦道元《水经注》水系写明成纪县城的位置。

1999年版《辞海》:汉李广直接注成“今甘肃静宁西南”,而对唐高祖李渊“自称西凉李嵩后裔,悬远祖出自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诗仙李白“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homie(我的厚米是什么意思啊)

2000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郑天挺、李学勤等主编):“成纪县,西汉置,治今甘肃静宁县西南,西汉初属陇西郡,元光时改属天水郡,唐属秦州。开元二十二年(734)移治今秦安县西北。北宋又移上邽镇,即今天水市。元末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1986年8月版)、史为乐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注成纪县位置基本一致。

五、成纪古城遗址有哪些文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了成纪古城遗址,1981年,在全国地名大普查时,兰州大学教授冯绳武讲甘肃地名重大发现时,第一次讲到成纪三迁,与会者大为震惊。于是,考证发掘工作全面展开。

甘肃文物专家通过发掘的古遗址断定,成纪县城城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城址为正方形,今存约14万平方米,西北部和东北部残留城墙长490米。遗址文化层堆积深厚,整个故城址压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上,在道旁、河滩和城址内,到处散布大量秦汉时期的板瓦筒瓦、回纹铺地砖和灰陶器物残片,还有部分唐、宋瓷片瓦当纹饰有“长乐未央”“大禾美帛”字样。

城中和西南断面上,发现五口相似的筒形水井,其中一口井底有战国和西汉陶罐,文物专家断定,“故城址不晚于战国”。

城外四周山坡上秦汉墓葬众多,出土了大量文物。1974、1987年在王沟村清理的4处汉墓葬中出土了铜、玉、铁、漆等类文物500多件,珍品不少,如蟠螭纹青玉璧、变体云纹漆耳杯等。

homie(我的厚米是什么意思啊)

在故城西南1000米处王家沟庙儿坪西汉墓葬区,先后发掘秦汉墓葬5处,车马坑1处。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陇右大地震,成纪县被毁,县治南移至秦安显亲川,这就是成纪的第一次迁徙。

宋治平四年(1067),名将郭逵又在寨主。此后虽然经历过无数次地震,治平寨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在成立李店、治平乡镇时,治平乡西移,原成纪址反倒距李店近。

2006年,在故城附近五方河村村东鱼池侧出土一件泥质灰陶陶壶,通高13.5厘米,口径5.75厘米,底径5.8厘米,最大腹径13.5厘米。器物肩部刻有2行小篆体“成纪容三升”5字铭文。其中,“成纪”即汉代的成纪县,“容三升”标明容积。这件有“成纪”刻铭的汉代陶器在全省乃至全国属首次发现,证明秦汉至唐开元二十二年间的成纪县治,确在静宁县西南的治平川。

1987年至1992年的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后,根据各方面专家学者的考察和考证,1993年3月,甘肃省政府行文公布全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成纪故城遗址名列其中,时代标明为秦至宋。

首先,看看唐李贤《后汉书隗嚣传》注:“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西北”。陇城,即汉略阳道,隋改名陇城,地点在今秦安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陇城镇。即便是以后,全国出版物大都以成纪在“秦安北”为准,历史人物是成纪的,大多采用“秦安北”或“天水”。

清道光年间,秦安县令严长宦主持、张思诚(江西进士)纂修的《秦安县志》中指出:“成纪县治初在今静宁州西南八十里之治平川,继在今秦安北三十里之显亲川,最后乃入于秦州。不知成纪之在治平,则并大圣人里居而失之矣,是乌可以不辨”!

现代著名史地专家冯绳武先生坚持这个观点,在《甘肃地理概论》中:“葫芦河南支流南河(古名成纪水或当亭川),谷地在治平乡与李店交界处的刘家河与五方河二村间(南距李店二里),南岸二级台地上,有治平古城(即:治平成纪,东距大地湾28公里),长方形、东南二面已被河水冲毁。西北两面尚残存各200米与300米的城垣,厚12米。附近有战国至秦代的墓葬及陶片、板瓦、筒瓦与瓦当等遗物。《水经注》云:‘长离水(葫芦河旧名)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今名鞍子山峡)津流遂断,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嗥庖羲所生之处也’,汉代以为天水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他认为“作为县治的成纪,从汉以来至少迁移过三次”:一是“治平成纪”,位于今静宁县西南葫芦河西岸支流南河上游的治平乡,郦道元《水经注》称此地为故帝太嗥庖牺所生之处也;二是“显亲成纪”,位于今秦安城北葫芦河西岸支流郭嘉河谷地的金城里;三是“秦州成纪”,成纪县治南迁倚州。

homie(我的厚米是什么意思啊)

以上说“迁移过三次”似乎不太准确,置县后真正迁徙过两次。

不计伏羲诞生的数千年,从秦到中唐有地方行政建制,三个地方,两度迁徙。秦汉成纪县治,因为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发生的一场大地震而迁徙,初置县至迁徙约1000年时间在今静宁。从迁徙至宋初的200余年,在今秦安。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专家刘雁翔认为,成纪县治移置的具体位置是“今秦安县西北的叶堡乡金城村。晚唐,成纪又迁至秦州之上邽镇,治所在今天水市区。”以前,基本都是“宋初到元末的约400年”唐末与宋初,差不了多少。

兰州大学教授魏晋贤说:“古成纪在静宁这个结论,久为学人共识”。其实,“共识”的时间并不久,大概约200年左右。虽然还有讨论的声音,但历史学家及辞书编纂者都能吸收新成果,正其本而清其源,令人欣慰。

homie(我的厚米是什么意思啊)

关于“成纪”的位置,以前有个不同意见,而没有人进行争论。现在分歧较大,天水说、静宁说、秦安说等五六种,而静宁说、秦安说是最后的焦点。

秦安一些学人认为“治平成纪”是“臆说”,总是不愿承认变迁,即便迁徙,总以为东汉显亲故城,在今秦安莲花和庄浪徐家城一带,而成纪治平仍在秦安阳兀川,晋时成纪辖区应仍为秦安县北。他们讥笑静宁“把一个地理概念换成行政区划,从探寻成纪县地名入手,试图争取这个文化品牌”。他们认为,古成纪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甘肃省东南部和东部的渭河上游流域。古成纪虽然区域广大,但核心区域在天水市的秦安县和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

静宁的研究者比较冷静,事实在那儿,没有必要去争。清代秦安人笑静宁人“不知大圣人里居”,现代秦安人急静宁“抢走了成纪”。静宁、秦安原本都曾由天水郡管辖,古代同属一个文化圈,古代不存在争议,“天水北”是静宁,“静宁南”是天水。现在虽然行政建制的辖属关系有了变化,一个县归天水市,一个县归平凉市,但风俗习惯、生活喜好都很接近,连基本方言也是相通,同在一条葫芦河生活。明天静宁划归天水,或者秦安划归平凉,这些争论便会自然消失。

敬亲川在哪里?敬亲川,即显亲川,原属于成纪县的一部分,今属秦安县安伏乡。

“显亲”“敬亲”不是一般的地名,“显亲”“褒显窦氏之亲”,此为一说,《秦安县志》采用此说。另一说以此地有伏羲、女娲滚石磨相合而婚之传说,故有显亲峡。盛唐时,将显亲川直接更名为敬亲川,有人认为是纪念伏羲这个人文始祖才改的,其实不对,是避帝讳而改。

homie(我的厚米是什么意思啊)

一些人喜欢引《清一统志》的观点,成纪故城“在今秦安县北”。一点没错,成纪故城就在今秦安县北。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成纪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基础设施,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按照“越穷越要重精神,越穷越要办文化”的思路,在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1996年静宁县决定在县城中心修建成纪文化城。邀请中国著名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和高级建筑师左国保等专家设计建设规划,整体建筑为秦汉风格,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文化城总面积66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多万元。1996年,投资470万元,拓宽改造商业街,建成了长600米、建筑面积3934平方米的仿古式成纪文化街,拉运土方15万方回填原市场坑,完成了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于1997年10月奠基动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紧张施工,建成了伏羲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局、旅游局、档案局“五馆三局”等主要建筑物。2001年,在搞好绿化美化的同时,集中力量,强化调度,加快实施三期工程,搬迁居民100户,拓开场地33亩,建成了八卦坛、围墙、碑廊和南大门,于当年10月底完成了成纪文化城总体建设规划。并先后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成纪文化节暨果品交易会”等一系列商贸、文化活动。2004年,又投资300多万元,对伏羲纪念馆进行了装饰,塑有伏羲圣像、顶绘《河图》等彩绘、壁刻伏羲圣迹图,陈列九鼎八簋等礼器。成纪文化城的成功建设,实践了“穷县办大文化、促大发展”的理念,已成为该县城的标志和主题性建筑,既解决了县城文化旅游设施短缺的问题,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为研究开发成纪文化提供了理想的载体。

(魏柏树,原平凉市市志办主任)

homie(我的厚米是什么意思啊)

来源:道源圣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5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