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野林村的一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里,有一片建有77个钢架大棚,面积约230亩的芦笋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大棚内成片的芦笋枝叶繁茂,生长旺盛。“现在是芦笋的‘休眠期’,等到温度回升时,芦笋就会开始发芽进一步生长,春节后是采摘的最佳时刻,这里会非常‘热潮’。” 江苏轩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如皋基地负责人徐峥嵘说。

今年28岁的徐峥嵘毕业于扬州大学,2019年,在敏锐地捕捉到芦笋的商机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满腔热血回到老家袁桥,投入300多万元做起了“土里土气”的“种笋郎”。芦笋被誉为“黄金蔬菜”,营养价值极高,国内外市场需求很大,再加上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并不高,种起来不难,所以在徐峥嵘看来,只要把控好芦笋的品质,前景一定十分可观。
然而,梦想才刚刚起步,就遭遇了现实的打击。第一年,干劲儿满满、年轻气盛的徐峥嵘开垦了一片荒废三年的土地,播下种子等待芦笋在泥土里扎根。第二年,一根根嫩绿的芦笋从土里钻出,长势喜人,正待收获销售时,突如其来的疫情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受疫情影响,所有出口物流通道受阻,徐峥嵘原本和日本签订好的供货合同也变成了一纸空文,80多吨芦笋面临滞销。“卖不掉就只能烂掉,没办法,太难了。”为了培育种植芦笋他先期已投资了近200万元,如果滞销的话这些投入全将白费,未来何去何从也无定数。
就在徐峥嵘想放弃的时候,一群好心人通过网络知道了他的困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人来基地购买芦笋,有人打电话发短信鼓励他,有人帮忙联系销售渠道……在众人的帮助下,滞销的60多个大棚被预订一空,大家对于芦笋的口感也给出了一致好评。

经历过这次挫折,徐峥嵘深刻地认识到,原来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并非自己一个人在“单打独斗”。他调整好心态,咬着牙继续前进。
2021年春节前后,又到了芦笋丰收的时候,每个大棚里的芦笋或高或矮,根根挺拔,嫩绿喜人。工人们沿着田垄,拿着剪刀采摘新出的芦笋,一派繁忙景象。徐峥嵘每天从早上五点忙到晚上九点,77个大棚挨个走一遍,一天能走上万步。“每一个环节都要盯紧了,一点儿都不敢放松。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终于,这一次不仅喜获丰收,还不愁销路,他细细地算了一笔“效益账”,心中难掩激动之情。
创业最苦的头三年,徐峥嵘在逆境中坚持了下来。未来如何,徐峥嵘也不知道。但他相信只要不断地琢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拼搏,美好生活就会像芦笋一样“节节高”。在自己创业的同时,他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谈及这段时间的感受,他说:“很感谢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有那么多人拉了我一把,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创业远不是我想象中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在逆境中始终保持战斗意志,脚踏实地做事。” (王琦)

来源|江南时报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7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