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启一个新项目?(112)
2021年11月25日 大连 晴
创业思考题:
创业者如何构建自己的创业赚钱系统思维?
我的学习与思考:
我昨天讲到在中国现在有8000万创业者,但只有5%的人具备创业的条件。
什么人具备创业的条件呢?
除了外部的客观条件,比如资金呀,人脉资源呀,等等,最主要的就是这5%的人拥有自己的一套创业赚钱的底层逻辑系统,这是他们能够创业成功的关键。
那么创业者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创业赚钱的系统思维?
答案就是要学习呀!

创业者如何进行学习?
总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学的东西很多,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但回过头来,你会发现,你学的这些东西,除了拿来聊天吹牛,没啥用处。
怎么破?
如果要快速切入一个新行业和新领域创业,要对行业和领域有一定的认知,你最好能做到:
1. 构建出新行业或新领域的整体框架,哪怕是颗粒度最粗的框架。
2. 将知识和经验提炼为更本质的一般性的内容,这样会更容易跨行业和跨领域迁移。
3. 根据工作的需要,要先学基础性和急用的内容。
如何做到呢?
下面这五个行之有效的步骤可以帮到你:
步骤1 构建框架
步骤2 比对迁移
步骤3 功利性学习
步骤4 整体应用
步骤5 改进迭代
步骤1 构建框架
无论是进入一个新行业,还是一个新领域,第一步都是建立一个整体框架。
这跟大脑认知事物的策略有关,在建立整体认知的前提下,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局部、细节的内容。
在进入一个新行业或新领域时,如果不先建立一个整体框架,而是从局部开始学习,花的时间更多,效果却更差。
如何更有效地构建一个行业或领域的整体框架呢?方法有三个。

方法1 跟高手学习
创业者要想最快建立起自己对一个行业或领域的认知框架,就要对标一个高手学习。
让高手的知识为我所用,让高手的经验直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要用学会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出高手成功的几个核心的东西,找到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我们可能就可以有效避免很多错误和更好地利用别人的经验。
创业者要做的核心事情就是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你要随时随地与各种高手建立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而不是自己一个人苦哈哈地干,如果单纯地去靠自己一个人去死磕,去学习,就会很容易陷入学习,以及积攒资源的困境当中,到真正创造出巨大价值要走漫长的一个过程,很容易耗死一个人。
对标高手学习,一是全局了然于心;二是预先筹谋。
所谓的高手,只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同而已。
其实任何高深的理论,策略,技术,方法,一旦你了解,想通,看透,悟透了这个事物背后的本质运营规律,这层窗户纸一捅破,一切都非常简单。
你可以把高手的这套体系反复为自己所用,甚至把这套体系升级迭代,迁移到一个新的行业去运用。
你为什么在此之前觉得这套体系那么高深?
那是你没想通,没看透,没悟透其核心而已。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做同一件事:大多数人是自己苦苦去摸索,善于借力的人会去找一个师傅带。
而自己去摸索的时间成本会比去找一个师傅带的时间成本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普通人傻逼非要自己碰撞出来的经验才叫经验,而高手总是借力别人的经验直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这就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
方法2 自己看书
对标高手学习的办法效率高,效果也好,但有很多情况下,你很难碰到一个真正的高手,而这个高手又正好愿意教你。
自我主动性更强的一种方法是自己看书学习。
那么,在几乎“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应该选择阅读怎样的图书,才能更好地构建一个行业或领域的整体框架呢?
有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原则1 选择内容较浅但覆盖广泛的图书
这个时候的目的是建立整体框架,而不是深入了解,因此不需要选择那些内容很深的图书。
了解一个行业,可以选的图书有行业蓝皮书、行业研究报告等;了解一个领域,可以选的图书有“从零开始xxx”“图解xxx”之类的入门书。
原则2 至少看三本
比较不同作者组织本行业或本领域知识的方式,这样既能跳出单个作者的局限,又能构建出相对完整的行业或领域框架。
方法3 参加培训
如果一时遇不到合适的专家高手,自己看书提炼框架又觉得有难度的话,还有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参加培训。
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参加线下培训;时间不够的话,可以参加线上培训。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培训,都要选好培训机构或培训老师,保证一定的质量。
步骤2 比对迁移
转入一个新行业或新领域,经常跳入的陷阱就是生搬硬套当前经验,或者把自己当“一张白纸”,从零开始,这两者都不可取。
跳出这两个陷阱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照步骤1的整体框架,看看哪些知识和技能是你已掌握的,哪些是你已知但未掌握的,哪些是你尚未掌握的。已掌握的就迁移过来,尚未掌握的就重新学习。
这里提醒一下,在对照整体框架做迁移时,比对的是知识和技能,而不是能力和素质。因为,能力和素质与行业无关。
针对如何判断是否已掌握,你需要:
1. 问问自己知不知道这个知识或技能应用的前提条件?如果说不出来,就先归到已知但未掌握中。
2. 如果你能说出某个知识或技能的前提条件,就接着问:在新行业或新领域应用时,前提条件有变化吗?
如果没有,就是已掌握的;如果有,就要再判断一下在新的前提下你是否掌握这个知识或技能。
针对框架中的知识和技能做过以上判断后,就清楚哪些知识和经验可以套用,哪些需要调整后再用,以及哪些需要重新学习,这样既不会盲目地生搬硬套,又不会一切从零开始。

步骤3 功利性学习
经过步骤2的比对迁移,有不少内容可以直接迁移过来,但也有不少内容需要重新学习。
这些内容有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有理解性认知技能、程序性认知技能,甚至有行为技能,要想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偏偏你的工作又要求你能一学就会。
这个矛盾如何调节呢?
解决的办法就是功利性学习。进入一个新行业或新领域时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多,但开始时每项任务并不要求你立马就能应用全部的知识和技能,它们需要的往往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其实,你眼中的那些“一学就会”的天才,不是学得比你多,恰恰相反,他们学得比你少,因为他们知道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熟炼掌握,哪些了解即可。
如何选择优先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呢?参考标准有以下三个。
1. 新行业或新领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先掌握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一定要先掌握。
2. 与工作需要的迫切程度一致
3. 根据工作类型确定学习的深度除了根据工作需要的迫切程度确定学习顺序,还要根据工作类型确定学习的深度。
假如这项工作你是最基层都执行人员,那么你的学习深度一定要包括对操作的细节知识了如指掌,对基本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
但如果你是一名中层管理人员,你的学习深度停留在对操作步骤有完整的了解即可,更关键的是,你要能理解这项工作对公司业务的价值,以及如何分配任务,如何监督和考核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
步骤4 整体应用
通过功利性学习,可以确定优先学习的内容和深度。但即使功利性学习,转入一个新行业或新领域后,也有很多内容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次实践应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应用新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以更少的工作经历沉淀出更多的工作经验。
注意,这里提到的整体应用是指对你新学的知识和技能做最大限度的应用,而不是要你完整地应用新行业或新领域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步骤5 改进迭代
经过实践应用,你很快就会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下面三种情况导致的。
1. 个人理解和应用出了问题最常见的情况是,你未能充分理解这个理论,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可能又偷工减料,未能严格按照理论的要求去做。理解偏差一般会发生在概念性知识上。
避免理解偏差的最好方法,就是自问三个问题:
①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②这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这个知识有哪三个能用和不能用都场景?
在实际应用的时候,特别是第一遍应用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套用该理论。
只有这样,万一结果不如预期,你才能判断出来是你应用错了,还是理论本身不完善。
2. 应用前提不一致对理论知识本身的理解没有问题,应用的方法和程序也没有问题,问题是将正确的方法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严格意义上讲,应用前提不一致属于上一情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是一种特殊的理解偏差。在学习和应用的时候多去了解它适用的场景和不适用的场景,就可以避免了。
3. 理论不完善你所应用的这个理论知识尚有不完备的地方,特别是一些新的行业或领域中的知识。
在质疑某个理论不完善之前,你应该严格套用过该理论,而且实践结果确实与理论结果不一致。
无论是个人理解和应用出了问题,还是应用前提不一致,或者理论不完善,都要根据实践结果做出改进,裁剪出适用于自己的方法,以便下次应用得更好。
在转入一个新行业或新领域时,践行以上这五个步骤,就会容易多了。
这五个步骤并不一定要严格地从步骤1到步骤5,你可以不断地重复迭代。
例如,先大致从步骤1到步骤3做一遍,根据初步理解,再认真从步骤1到步骤5完整地做一遍,以后随着对新工作理解的加深,再更新步骤1中的整体框架。
以上构建一个新行业或新领域的认知框架,摘自王世民的《学习力》。
创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行业和项目代入框架进行学习、实践、迭代,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创业赚钱系统思维。
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者,你才能成为那8000万创业大军中的5%的创业成功者!
关于创业,你有什么想法?评论区留言讨论。
关注我,明天继续回答有关创业的问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6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