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是什么级别,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是什么级别单位?

青年人才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的主力军,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力量。”7月22日,创青春中关村U30 2021年度启动活动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副书记,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谈道。

90后已悄然成为科创领域一股新势力。得益于中国新业态、新经济的发展,90后对科技创新领域倾注更多的热忱与实干,用科技报国、科技攻关、科技向善。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是什么级别,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是什么级别单位?

2021年7月22日,北京,创青春-中关村U30 2021年度招募选拔启动。以更开放的眼光和战略性的思维,全面开启新一期青年科技创新创业者的招募选拔和服务工作。视觉中国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沛然 刘尚君

2020年,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与恒大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0)》,报告显示:

创业青年集中在22-32岁,在校大学生、农民及农民工是主力军,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56%为首次创业;

用中国创业整体情况分析中国青年创业基本情况,从行业分布来看以互联网和高新科技为主。高新科技独角兽主要涉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

多数受访青年表示,创业是为追求美好生活,创业想法主要来源于对经济社会的独立观察。

如今,高校更是成为厚植科创的沃土。据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据显示,活动举办6年来,参赛学生由20万到631万,增长30多倍,参赛项目作品由36508个到147万个,增长40多倍。

“科创”在高校生根 长成生态“雨林”

“速感科技是在我大学时期创立的”。1993年出生的陈震,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他带着创业项目参加了2017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全国第二名。对他来说,创业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是一场“意外”之旅。

2014年,大三暑假,陈震带着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项目赢得了天使投资人的青睐,出资支持他实现项目成果转化。

碰巧从那年国家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我们也深受感召,如果有机会,有投资人认可我们的技术,愿意投资让我们继续技术研发,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经过一番思考后,在保研、出国、就业的选择题中,陈震选择了第四条道路——创业。

“现在回想起来,没想到当初的这个决定从此改变了我的职业发展规划,更没有想到创业之路会走得如此之长,毕竟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项目,失败概率是99.9%”,陈震笑言。

与他一样,在学校里创业的还有博雅工道COO付钰涵——这位1994年出生的姑娘,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

“双创”的春风拂过未名湖畔,付钰涵踏上了校园创业之路。在学校遴选下,付钰涵和她的团队所做的机器人项目通过北大校友基金会拿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今年博雅工道迎来6岁生日,并成为北京市2021年度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付钰涵说,“团队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做了大概10年左右的技术基础,后来把研究成果拿出来产品化,一直发展到现在。”

从校园走出来的陈震和付钰涵,或许就是千千万万90后创业者的缩影。而他们大多走的是“师生共创”这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师生共创”,就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和产业项目。具体来说,高校教师主要进行科研创作,师生一起将这些科研成果或者教学成果进行市场化转化。

“‘师生共创’这种形式,目前越来越受到广泛推崇。教师提供一个资深行业内、多年产业化或是产学研经验的推动,学生的参与,可以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动力和积极性,实现高速成长迭代”。2020年度中关村U30优胜者、弘润清源科技董事长林腾宇说。“来自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往往并不能够直接应用于产业,需要一个团队,通过协作,在高校实验室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让科技成果实现转化,才能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秘书处执行主任虞苍璧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年,高校承载了大量的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随着专创融合教学理念的深入,以及高校科学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放开,吸引了一大批具有高端素质的大学生进入创业领域。

聚焦高精尖 技术驱动是核心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智造大街CEO程静认为,以青年创客为主的科技人才,是国家传统产业赋能、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从技术来讲,无论身在大学、科研院所还是某一领域,创新创业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

“千万量级的大学生在做创业的事情,高科技、专业技术普遍存在,科技创新类项目是重点。”面向国家、社会、市场需求,从“航空发动机叶片”到“手撕钢”,虞苍璧在各类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发现了这届年轻人对“高精尖”技术的追求。

他们深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航空科技、深地深海等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坚持自主研发,期待突破“卡脖子”技术。

陈震和付钰涵致力于不同领域和方向的机器人研究与应用。

付钰涵的机器人“下水”,目标是做“水下版的大疆”,打造中国市场水下机器人的独角兽,重点是走向海洋,瞄准海洋智能装备应用。

“工业级水下机器人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不仅要竭力突破通信、定位、导航等一系列难题,续航时间和稳定性也很关键。”付钰涵介绍,“国内水下机器人技术相对于国外,落后很多,和国外最知名的企业比,我们相差了近50年。”

在她的团队中,技术人员占了70%,“我们决心去追赶,希望通过10年、20年能够赶上国外先进。”

如今,经过6年的打磨,博雅工道水下机器人实现了多项元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整机国产化可达到90%以上。博雅工道与全国80多所高校共建了海洋装备联合实验室,储备优秀海洋研究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速感科技,陈震的机器人以机器视觉、vSLAM(基于视觉的同时定位与构图——记者注)技术为核心。创业初期,陈震捕捉到机器人在消费、服务、工业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便将业务锁定在了两个领域:以家庭扫地机器人为代表的家用服务机器人,以自动化叉车为代表的自动化工业机器人。

早在大学时,陈震参与国家级军工及航天项目,项目成功被应用于中国第一代航天探测器的系统集成工作中。这是他技术积累的源头,也是他科创梦开始的地方。

“不断发展科技,把技术转化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研究,把算法和行业需求相结合,技术驱动帮助传统行业由2.0到3.0转化。”陈震说,我国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科技创新类的企业必然有责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网络安全正处于一种正在变革的转折点,25岁的王郁站在了互联网风暴的中心。

他曾是清华大学网络安全实验室“蓝莲花”战队的一员,2018年,他成立星阑科技,开始了自己网络安全的创业之旅,守护数字世界API(应用程序接口——记者注)。

在虚拟世界里,他和团队与黑客对抗较量。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为政企提供最前沿的智能化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期待用技术抵御隐藏在生活中网络安全问题。

纵观这几年的“双创”,程静发现,“概念性创新团队越来越少,前沿技术类创新团队越来越多。”她认为,这是一个“挺好的趋势”。

“有专业基础领域方向的创业者,按照所学的学术专业出来创业,更吻合未来的发展路径。”程静说,“从高校、博士后、研发团队出来的青年创客,的确能带出来前沿技术,尤其是国内首创技术,为整个行业应用带来了突破性的市场引领。”

心有定力 保持“木鸡态”

“如果说70后、80后一代赶上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浪潮,95后一代赶上的则是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的时代,在创业方向上,也是高科技创业居多”。在中关村大河资本合伙人李荣阁眼里,90后创业者生活在物质相对富足的年代,相较于之前的创业者,“他们更多是因为兴趣而创业”,因而更加坚韧与执着,“不怕失败,敢于冒险”。

冲劲大、敢打敢拼,经验和能力不足、成功率低,是青年创业群体的特点之一。虞苍璧倒认为,“双创”持续高涨,成功率不是重点,更应该关注的是育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上升。

程静鼓励青年,一方面要在大学期间修炼实战能力,“这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话题息息相关,建议学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管理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在创新技术应用的同时,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包括协调能力、综合资源的利用能力等,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攒力量。

虞苍璧赞同“木鸡态”的科创态度,“追求价值自在、追求内生,最怕的是犹应向景,随风飘扬”。

“木鸡态”这个概念,是2017年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三创大赛组委会主任杨斌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上提出的,出处是《庄子·外篇·达生》纪渻子为齐王养斗鸡的故事,取词呆若木鸡。

杨斌说,“创新者的最佳状态应该是‘木鸡态’,专心地去创业,享受创新本身,而不是以是否获得市场认可、变成新闻主角、实现财务暴富来衡量创新的成败。”

“创业轰轰烈烈,但科创是需要特别沉下来的一件事。”虞苍璧谈道,“双创”已经从“草根”创业进阶到“精英”创业,尤其是科技领域,没有5年至10年的技术积累是很难成功的,做不出东西来,“现在做啥都要做精品了,何况是做技术?”虞苍璧笑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65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