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文井江镇牛尾笋合作社的林业职业经理人、合作社林农们,忙着根据林业专家的指导意见,进行牛尾笋的病虫害防治,抢在春季万物萌发的日子里,为竹子的生长、竹笋的冒芽准备更良好的环境。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长在文井江镇海拔1000米左右山地上的牛尾竹和牛尾笋,承载着村民们致富增收的门路与梦想。

专家指导 山笋种植实现专业化

过去,牛尾笋的种植大多“靠天”吃饭。自然条件下生长的牛尾竹林,每亩竹笋的产量仅在150至200公斤,且极易受到天气、降水的影响。

为了解决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问题,破解产量较低、口感下降的瓶颈,文井江镇请来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局的专家,实地参与林间管理,指导合作社和林农们按照科学的方案进行种植、照料、采摘。

文井江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 袁明志
“现在一亩牛尾竹可以年产1500斤牛尾笋,按照市场价格每斤牛尾笋2元计算,那么一亩地就有3000多元的产值。”在文井江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袁明志眼里,无论是乡村振兴的落地,还是致富增收的实现,牛尾笋就是他们的“金娃娃”。

在专家的指导下,牛尾笋的产量保证了,品质稳定了,售价也相应提高了,市场的反响与消费者的反馈显著改善,大山深处有了“活招牌”。

目前,大坪村的牛尾笋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000亩,产业直接增收达900万元。而扎根竹林中、村子里的专家队伍,从无到有、从随机到固定,光博士就有5名,种植牛尾笋已然成为了有标准、有计划的现代林学实践。
特色引领 产业融合“味道”香
秀美的龙门山脉、优良的原始生态,让文井江镇2万多亩牛尾笋,自带着味道香甜、口感爽脆、营养丰富的标签。


以“牛尾笋”为核心IP,文井江镇在鲜笋的基础上开发出干笋、烟熏笋等附加值更高的特色产品。原本在山货市场、农贸市场“论斤称”的鲜笋,经过加工,成为了带货直播间中备受都市消费群体喜爱的干笋制品,价格翻了3至5倍。

摆脱了时令与天气的限制,让珍贵的“山林味道”保存期限更长,牛尾笋也随着现代物流的运输走向了更远的市场。

叠翠满山的牛尾笋,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来到文井江镇,休闲度假、体验采摘,文井江镇也因此有了发展林下康养、实现产业融合的资本,而休闲、餐饮和民宿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回家乡创业。

目前,文井江镇建起了登山步道、凉亭与山货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位于苟家村的大木云川农庄,主打山林景致、养生餐饮。游客们在此采摘牛尾笋、品尝竹笋宴、感受竹文化……原本的“半日游”变为了“体验游”“养生游”。



在山林间的数十家山庄、民宿,
让文井江镇的接待能力、
游客旅游体验感有了显著的提高。

春看竹海夏避暑,
秋采笋子冬赏雪,
竹林的生态景观成了“金饭碗”“活招牌”。
去年,文江镇接待游客约14万人,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0万元。

今后,文井江镇的牛尾笋还将通过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这一产品标签,把崇州的“山林味道”推介出去,从大山深处走向更远更大的市场。
文:杨蕊荻、强罡
图:杨蕊荻、媒资库
编辑:张世海、王佑涵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7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