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升本考什么英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升本考什么云南?

文 / 周 星


内容摘要:数字时代的艺术表现越来越需要重视扩展受众影响。互联网将艺术传播带入一个新境界,数字时代的视觉艺术尤其能够适应网络展示和审美感知的多样实现。尤其是疫情以来的时空阻隔所带来的视觉艺术的网络传播新景观,使其呈现出快捷、扩域、立体、鲜活等优势。

关键词:数字时代 艺术传播 视觉审美 美术作品

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引发广泛观赏热潮。节目中依然是一幅幅静态的经典画幅,却因为电视和网络而得到了巨大的传播影响力。从单一的美术馆或画册的艺术静观方式,到艺术家走上台前动感阐释绘画意味,借助现代传播媒体揭示艺术中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精神,讲述绘画背后更为深入的故事,扩大绘画的传播效能,典型地折射出视觉艺术进入媒介时代的基本景观。而已经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后来又改编再创作成英文融媒体短视频系列,在境外新媒体平台总流量超越1.06亿人次。〔1〕这一案例凸显了视觉艺术在当今传播媒介中造就的不同凡响。绘画艺术无疑是艺术审美活动的重要对象,曾经在自得的艺术感知群落中延续发展,在现代社会却遭遇了受众娱乐欣赏多元化选择的冲击,无论是大众被电子媒介牵引而疏离纯艺术,还是艺术自身发展的新媒介冲击影响传播接受,又或是对声画结合的魅力无法阻挡的驱使接近,都改变了原初形态的艺术传播。但时过境迁,美术在电子科技、数字媒体时代却迎来了新一波艺术传播的多元收获。

自从人类创造了艺术,超越于物质实在的精神美感捕捉就有了鲜活的投注对象。在原初阶段,艺术对象的传播是以直感呈现的方式,本能获取人心需求,无论是岩画还是巫术展示,又或者游戏带来的“艺术”对象,都是自身的质朴呈现。但随着艺术形态的多元化,艺术媒介的变迁也随即影响了审美感知。因此,探究审美与媒介传播的关系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当下艺术形态,无论是绘画、雕塑、书法还是其他视觉艺术作品,审美的实现不仅要面对数字时代的艺术接受改变和新一代人认知艺术的不同感知心理,还必须适应当下艺术媒介新态势的现实,即纸质文本从高潮降落,图像时代延伸至视听艺术的大众呼应更为明显并且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美术的绘画、雕塑、书法作品等在视觉艺术中最具备直观性,无需文字中介认知,但其内涵依然需要传播解说,来获得大众认可。同样是视觉时代的图像作品,依然离不开越来越明显的传播媒介辅佐,即所谓的传播畅行,无传播则湮没无闻。那位年纪轻轻就创作出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的画家王希孟,原本在一般绘画经典中少有突出,然而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使得这位宫廷画家和其作品迅速成为全民认知的对象。不止于此,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其推广到几乎无人不知的程度。新的传播媒介的优势也就此得以显现。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升本考什么英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升本考什么云南?

《只此青绿》节目截图

尽管互联网时代的一些传播内容还带有娱乐化甚至哗众取宠的性质,但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满足了人们对于经典艺术的期待和热爱,而过去许多经典作品藏在深闺人未识也是普遍的状况。同时,大众传播媒介给予作品某种信任背书,除了得以展示作品的价值内涵,还可以了解大众对作品的评判,大大增强了视觉艺术的审美效应。比如一位叫老树的画家的作品以其图文并茂的独特意味,被欣赏者口耳相传。画家陈丹青时常出格别致地评点作品,也成为网络时代年轻人喜爱的内容。许多艺术家会在电视和网络平台讲解名画,在普及美术史知识的同时,也让这些艺术家收获了大众的认可。在数字时代的今天,一味据守画室和书斋固然值得尊敬,但艺术审美的天地需要将美的意蕴、审美理解的方法和艺术品丰厚的内涵传扬四方,因为艺术必然要面向社会,帮助大众感悟艺术也是艺术家在数字时代的责任。

数字时代改变了传统艺术生存和发展的一些规则,故此,强调传媒变革对于视觉艺术具有不可忽视的切近当下的作用。无论是艺术家创作、理论家思辨和审美教育工作者都需知晓这一点,并且在观念上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做出从固定的影像到动态的传播的改变。事实上,艺术作品在数字时代的传播不仅是传播问题,还是创作何以应对现实需要,与艺术审美亟需广布推动的要义。当所谓的“元宇宙”概念言说带来了似乎是革命性变化的喧嚣,无论其本质究竟如何以及运命如何,都在启示数字时代的虚实之间的观念认知的巨大变化,以及言说传播所具有的影响人心的作用。后疫情时代相对阻遏了公共观赏的可能,因此,互联网传播显得越发重要,也由此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艺术的传播观念。例如前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便大大地增强了名画本身的审美价值,也给时代价值观增添了有力的视觉艺术审美对象。疫情前其实已经有这样的趋势:“美术领域,则是展览的直播、在线艺术教学等等遍地开花,不仅在各展览现场,一些自媒体的直播吸引了众多关注,就是优酷、腾讯等平台上,也有不少美术界名家参与讲课。对于机构来说,这是一种提升传播力的途径,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对于大众而言,他们也希望能节省体力、时间、金钱去接触艺术。”〔2〕而在疫情期间,从迫不得已的线上艺术教学,到发现其同样可以自如地展示创作过程,并且可以超越地域限制,满足各地的艺术爱好者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去扩大经典作品的影响力。网络传播平台中的美术、书法等视觉艺术变成了跨越地域、跨越人种的审美自如的一种艺术普及与专业教学的有效宣传活动。在美术院校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中,有“导师带你看展览”等直播项目,不仅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专业导师对毕业生作品的生动解读对于网络平台上的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各院系纷纷开展直播活动,不同学科的导师不仅结合各自学科的专业特点进行讲解,还因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创作历程,在直播中与大家分享学生创作中的趣事,受到网友欢迎。〔3〕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升本考什么英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升本考什么云南?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51.5×1191.5厘米 1113 故宫博物院藏

数字时代的艺术依然是艺术,传统艺术也未必只能依赖数字媒介才能生存;但有效利用数字时代、适应数字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向、坚守艺术审美本质但打破界域和隔阂的窠臼发展,应当是时代对艺术提出必然面对的命题。视觉艺术的互联网传播已经呈现出的优势大略包括快捷、扩域、立体、鲜活等。

1. 首先是快捷,即通过互联网能够迅速搜寻到几乎所有重要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家的相关介绍,为艺术知识传递和艺术审美感知提供了便利。数字化时代的传播更将艺术交织在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各种便利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传递、捕捉和搜寻信息,使艺术教育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

2. 其次是扩域,即将限于场域的展览和地域限制的知晓难题打破,通过数字上传下载,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远到偏僻边疆的爱好者都能够近在咫尺地感悟艺术世界的魅力。无地域的阻遏也就等于艺术品的传播扩域,或者某种程度上铲平了城乡之别、优质学校和乡村学校的差异等。“互联网时代中的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已经成为美术作品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有利于美术作品在全球化范围内实现跨越时空的无障碍传播,还能进一步促进优秀美术作品的传承和推广。”〔4〕

3. 立体,即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中的讲述、介绍和声音对平面或视觉对象进行加持,使艺术内涵得到声情并茂的传达。雅昌艺术网的报道颇有意味:2022年6月1日至5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与雅昌深度合作,在毕业展期间大跨步进阶,以持续五天的直播为路径,通过不同主题对谈,气势撼人地将三十位不同领域和机构的艺术人员“带”至毕业现场,实践深意独具的“艺术发生”。〔5〕还有近来年轻人喜欢的年轻的“意公子”,在网络上将“高冷”的艺术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普及,逐渐成长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艺术社群,在2022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甚至还被特邀讲说电影。

4. 鲜活,即把视觉作品的传播从个体呈现到形式内涵的浑融展示,让艺术作品“活起来”。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姑且取其表层意味论,艺术家在网络上演示创作、解说创作心理历程和分析作品时,已立体鲜活地呈现出艺术家的人格、个性和思想。网络实现了艺术家和作品亮相的直接性,无疑也满足了艺术的个体性。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个体的展示,个体的喜好在大众面前不仅是概括的主题称谓,那难免面面相同或挂一漏万,而是鲜活的生命力。鲜活还包括艺术品的数字化展示,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数字化的动感演变中超越了尺幅的限制而“活”起来。

总之,互联网时代艺术传播方式的扩展,不仅对视觉艺术,而且对各领域艺术都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注释:

〔1〕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年10月2日报道。

〔2〕梁腾《当艺术教学遭遇网络直播》,《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2017年4月3日。

〔3〕薛白《网络直播促进美术传播(网络美术新视点)》,《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7日第08版。

〔4〕范瑾茹《互联网时代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艺海》2017年第12期。

〔5〕雅昌艺术网,“雅昌专稿:直播艺术,他们好会……”,雅昌网2022年6月8日。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2年第10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9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