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企业等级分类标准表(纳税企业等级分类标准最新)

作者/王明春(上海智栈企业管理事务所创始人&首席管理学家)

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现在,正是需要厘清这个问题的时候。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专业,也需要勇气。在长期与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我构建了一个企业评级模型。这里以该模型为基础,给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1.企业评级模型

经营层次的差距,最能体现企业之间的差距。经营指企业经营,包括“创新”和“商业化经营”两大项内容;层次,这里简单区分为“单体”和“生态”两个层次。将层次与内容进行匹配,得到企业评级的两个维度和四个指标,见下表。

纳税企业等级分类标准表(纳税企业等级分类标准最新)

其中:A的含义是,以企业自身的创新力为核心,连接和组织一个开放的创值圈进行新价值的开发;B的含义是,仅以自身创新力为限进行创新;C的含义是,以本企业为引擎和价值基础平台,打造并基于某个维度的商业生态系统开展自身的商业化经营;D的含义是,商业化的单体经营。

为了更加的简洁清晰和接近中国企业的实践真实,再对该四个指标做进一步的技术性处理和区分:用技术创新代表创新;将B再区分出B和B-两个层次;增设指标0(零),含义是企业自身没有技术创新;将C再区分出C+和C两个层次;将D再区分出D+和D两个层次。其中,B表示原创和应用基础类技术创新;B-表示跟创和仿创,以及工程化技术创新或通过转移承接获得相对落后的技术,即比B低一个层次的技术与创新; C+表示引擎和驱动一个商业化经营的全球生态系统;C表示引擎和驱动一个商业化经营的本土生态系统;D+表示,凭借企业自身的市场化经营能力,以出口或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及服务基地的方式,开展全球化运营;D表示仅在本土市场开展商业化经营。

两个维度及其各自的四个指标,组成一个评级矩阵,被命名为“智栈企业评级矩阵”。再按技术创新和商业化经营各50%的权重,将不同经营形态的企业粗略划分为7个等级,见下图。其中,B- C+、0 C+和0 C三种类型的企业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图中用x标识,其理论含义是:没有相应技术创新和价值基础的企业不可能驱动一个商业化经营(全球)生态——太阳之所以能吸引和驱动几大行星形成太阳“系”,是因为其自身质量占太阳系的99%。当然,还可以对各指标做进一步的细分,建立起更加精细的企业评级系统。另外,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经济性评价维度与指标(如效率和业务规模),发展出更具整体性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纳税企业等级分类标准表(纳税企业等级分类标准最新)

2.中国企业的差距巨大

以企业评级矩阵为工具,静态地观察中国企业目前实际的经营形态,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经营的层次普遍较低,其中:绝大部分是7级企业,即处在评价矩阵的深红色区域;其次是屈指可数的6级和5级企业,即处在相对浅一点的红色区域;够得上4级标准的企业很少,见下表。当然,分类结果,毫无疑问,一定是金字塔形的,塔尖层级的企业数量少,塔基层级的企业数量多。低端容易过剩,高端总显不足,这是产业发展的规律所致,只是中国企业的这种结构更为极端。

纳税企业等级分类标准表(纳税企业等级分类标准最新)

从经营形态上看,中国企业的差距是明显的,尤其在技术创新,以及生态化和全球化经营方面差距巨大。而且,这些看得见的差距,只是中国企业整体差距的一部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冰山素质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企业也是如此,中国企业的差距是素质差距和类型差异,经营形态的差距只是看得见的“冰山以上部分”部分,或者说,是企业差距的外在表现;差距还有看不见的“冰山以下部分”,即内在的深层次原因,包括资源基础和能力结构、企业文化和基因种类、特质、企业家精神和社会环境等。

只是,现实中,由于一批嗅觉灵敏和碰巧撞上好运的中国企业,抓住上一波从天而降的市场机会,尤其是新兴领域的市场机会,实现了规模上的快速崛起,混淆了中国企业素质上的差距和类型上的差异,才使得中国企业的差距看上去没有那么大。

中国企业的差距主要是因为知识创造能力的缺失,尤其是精深层次知识的创造能力和原创能力。严格意义上,跟创和仿创不属于创新:创新是对未知、对不确定性的实现;而跟创和仿创仍是对已知、对确定性的实现。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生产型的和学习型的[1]。当然,这些都是中国企业的表面上的和看得见的差距,是结果上的差距。结果的差距不是差距,原因的差距才是差距。只关注结果而不溯及原因是没有意义的。最值得讨论的,是原因而不是表象。消除中国企业的差距,应从解决那些造成差距的原因问题上入手。


[1]“创新型”思维和“学习型”思维是两种迥异的东西。人天生地具有创新型思维。人的这种主观会因“学习”而遭到损坏。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被格式化的过程。主观被格式化以后,就很难再回到它的元初状态。学习型组织不是创新型组织,而且很难发展成为创新型组织。对个人而言,通过学习不仅很难成为一个创新者,而且可能是会渐行渐远,除非在获得知识的能量的过程中避免了这种格式化的产生。


本文摘自《管理即企业设计》一书,2021年3月第1版,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明春,1969年出生,经济学硕士。20多年的管理咨询顾问生涯。上海智栈企业管理事务所创始人和首席管理学家。企业管理的科学主义者和实践主义者。理论管理学的奠基人。对企业管理进行系统性的基础研究的第一人。

纳税企业等级分类标准表(纳税企业等级分类标准最新)

2021年3月第1版,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来源:上海智栈企业管理事务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6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