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并案例分析报告(企业合并案例分析论文)

企业合并案例分析报告(企业合并案例分析论文)

公司A和B都是大型跨国设备制造商,A并购了B。就计划能力而言,公司A的组织、流程、系统能力强,有独立的计划职能,按时交货率和库存周转率都是行业标杆;公司B的组织、流程、系统能力都有短板,所以一直沿用的是用户职能兼职做计划,按时交付差、库存周转慢。虽然两个公司合并了,但如果不从组织、流程、系统三方面改进,我们还是没法简单地把公司A的做法套到公司B的头上。

公司A的产品是大型制造设备,每台几百万美金,客户建一个厂,投资动辄就在几十亿美金,所以期望这些设备的利用率越高越好。如果设备停工待料,代价就很高。公司A全球计划团队的任务呢,就是确保一旦设备需要更换关键备件,公司A能在95%的情况下按照客户约定的服务水平提供备件。

?公司A在全球有二十多个大仓库,80多个寄售库存点,每年支持十几亿美金的备件相关业务。二十多人的计划团队,配备有专门的计划系统,在每一个库存点设定库存水位;BOM齐全,过去十来年里卖掉的每一台设备,以及未来几个月要卖掉的设备,都有完整的材料清单,你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哪些料号是备件,需要备在总库、地区库还是客户现场的寄售库;十多年的需求历史都储存在信息系统里,每个客户、每个厂区对每个料号的消耗都挺清楚,计划员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制定需求预测。这就是系统的能力

?对于系统没法提供的,比如全新的设备没有需求历史,或者客户的生产工艺改变造成备件需求改变,公司A有专门的流程与产品工程师、客户现场服务工程师以及销售团队对接,获得他们的知识与经验,有效弥补系统和历史数据的不足,这就是流程的能力。而计划员呢,每个人都是本地运营团队里最优秀的员工,熟悉公司的产品、组织和流程,接受过系统的计划培训,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这就是组织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系统、流程和组织力量,公司A的计划是自上而下为主,辅以自下而上的反馈,在售后备件计划和供应链绩效上成为标杆企业:按时交货率高、库存低、库存周转快。

?几年前,公司A并购了一个十几亿美金的公司B。都是同类设备制造商,都是全球运营,服务同样的客户群,不过两个公司在做法上大不相同。比如在备件计划和供应链领域,公司B有计划员,但计划员大都在打杂。哪计划工作由什么人做?现场服务工程师。这些工程师根据设备的装机量,告诉计划员应该备什么料、备在什么地方、备多少。

?为什么是工程师做计划?因为公司的系统里,很难找到客户的装机量信息,比如有多少台特定型号的设备安装在某个特定的客户。即使找到了,设备的材料清单(BOM)也不准确——设备的配置变了,关键零部件改变了,ERP系统里的材料清单却没有更新。系统里的需求历史也很不可靠。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没法提供足够的信息,那就只能依赖经验和直觉呢。谁的经验多,谁的直觉准?现场服务工程师。这帮人整天在客户现场解决问题,熟悉设备状况,经验最丰富。这不,备件计划就成了他们的兼职。

?不过想一想,这帮工程师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被客户呼来唤去,习惯性地处于救火状态,三天两头半夜还在现场解决质量问题,让他们做计划,能做好吗?但不让他们做,谁又能做得更好呢?这就是说,系统能力不足,就得靠组织措施来弥补。能人依赖症就是这么得上的,而能人又是最忙的,兼职那么多,注定难以做得尽善尽美。这不,公司B的库存很高,但有货率很低,就像有些本土企业一样,库存里有的客户不要,客户要的库存里没有。呆滞库存居高不下,动辄就销毁几百成千万美金。

?再看看流程。在这个被并购的公司B,备件计划和供应链是个打杂职能,深陷各种琐事和救火活动中,跟客户端的职能沟通很少,即使沟通也是以互相掐架为主——现场工程师和销售们指责计划和供应链:为什么这事儿又做砸了?计划和供应链说,你们又没告诉我要做这事,或者虽然告诉了,但没有足够的提前期。这不,典型的受害者形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是沟通,其实是吵架。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对接流程不完善,导致沟通不充分,需求端对供应链端的能力越来越怀疑,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供应链,结果花在客户身上的时间就更少,需求管理就更不到位,给供应链制造了更多的紧急需求,让供应链深陷活在当下的泥淖,接经常性地处于救火状态。这就是流程的能力不足。

?组织的能力呢,也有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司B的计划经理,都干了成十年计划了,连ERP的基本功能都不熟悉,一件简单的事儿,就像在ERP里查找些基本的数据,都得找手下的计划员来帮忙。手下的计划员呢,虽说是计划员,理论上是指挥采购、生产和物流配送的大脑,其实都是些跟单员、催货员,做不了计划员应该做的事。

?系统、流程和组织问题会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使得整体能力更低。系统越原始,组织就得花更多的时间,来做那些本来由系统来做的事上面。

?比如在这个被并购的公司B,ERP是SAP,虽说用了多年了,里面的有些基本功能仍然没有启用,相应的任务本来可由ERP自动完成,实际上却由计划人员手工完成。就拿物料计划来说,在SAP系统里,标准功能是客户订单需求一旦录入系统,系统便会运行物料计划功能,生成订单;如果手头有库存,系统就会发出指令,让仓库出货。这是些基本功能,SAP可以自动运行,但在公司B,这个标准功能都没有启用。那这活儿什么人在干?一帮计划员手工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当然有原因,比如SAP里面的数据不可靠,需要人为来判断等,很多原因,一一深究的话我们又得多掉几根头发。我们想说的是,一年好几亿美金的备件业务,那要开出多少张订单、发出多少个提货指令啊!把一帮计划员活活忙成了工具。

?这又一次证明了系统能力不足,只能依赖组织来弥补;而组织干了系统应该干的活,就没有资源把应该由组织做的事做好,导致数据的准确性更低,系统的可信任度更低;系统的信任度更低,就只能更靠人来弥补。相信很多ERP与Excel交替使用的公司有同感。

?从公司A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都不合理。但是,你不能简单地说换个做法,把公司A更好的做法套到公司B上去。因为这些貌似不合理的做法,其实是公司B当时综合能力下的理性选择,经过很长时间的交锋,已经形成了平衡,你不能简单地给戴上“管理不规范”的帽子,让改变做法。我们要做的,就是补齐组织、流程和系统的能力短板,改变能力以改变行为,从而打破这已经形成平衡的管理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A并购了B后,在有些领域犯了错,用公司A的做法替代了公司B的,但公司B的组织、系统、流程能力没有改进,公司A的做法没法落地,结果影响了对有些大客户的服务。大客户强势反弹,制造了很多噪音,公司A的高层不得不深度介入,连续几个月跟客户电话会议,一周两三次,整个计划和供应链陷入危机管理状态。

?公司A认识到,对于公司B的备件计划,不能简单地改变当前做法,而是要提高公司B的计划能力,才能改变他们的现行做法。能力提升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在信息系统上,围绕公司B的业务,按照公司A的方式构建计划系统和设置ERP,比如在计划系统里录入需求历史、BOM表等。这样,计划员就不用完全依赖工程师做计划。

?第二,在流程上,加强需求端与供应端的对接,建立计划团队与销售和客服工程师的定期、不定期沟通机制,确保及早获知需求异动信息,为供应链争取更充分的响应时间。

?第三,在组织上,按照公司A的要求,系统培训公司B的计划团队,提高他们的计划水平和决策能力。

?系统、流程和组织的能力提高了,公司A的成套方法论就慢慢地被公司B的业务所接受,相应的绩效也自然提高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细表。我们想补充的是,能力的提升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特别是信息系统和流程的建设。有些公司没有耐心,所以就一直在维持现状;而现有的做法呢,只能把你带到现在的水平。

更多供应链管理原创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供应链管理专栏

企业合并案例分析报告(企业合并案例分析论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5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