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刷不到朋友圈,点开才有(朋友圈刷不到点进去就有)

为啥刷不到朋友圈,点开才有(朋友圈刷不到点进去就有)

距离自己上一次打开朋友圈,已经过了一分钟。红点在向我招手,告诉我朋友圈里又出现了新的动态,我克制了几秒钟,最后还是输给了好奇心,点开了朋友圈,看着不停旋转的圆圈,期待地等着最近的更新…

距离自己关闭朋友圈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从最初的寝食难安、抓耳挠腮,时刻想要恢复朋友圈,发发自己的状态,看看他人的生活;到现在的泰然自若,不受外界干扰地专心做自己的事。过程虽然难熬,好在结果导向很好…

为什么会有人如此痴迷朋友圈的发布和点赞,而也有人能够完全忽略朋友圈的互动和更新,人类行为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探讨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动机定义为性本能;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则认为是对权力的追逐和自我肯定的渴望;罗伯特·怀特则把人类对自我的掌控力看成行为的根源;史蒂文·赖斯更是提出16种人类基本的欲望类型。

瑞典心理学博士,安吉拉·阿霍拉认为,动机决定了人们的注意力,想要分析纷繁复杂的行为,就必须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安吉拉将前人的智慧和现有的神经化学知识相结合,再融合自己多年研究心理学的心得,编著出《心理动机》一书,提出了对人类行为影响最根本最深远的三大动机——稳定关系、地位和新知识,重新审视个体内部激情和诉求对行动的影响力,并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实际有效的方法,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这些动机,将自身动机转化为“超能力”。接下来,就跟随安吉拉的脚步,踏上寻找自我动机的探险之旅吧。

为啥刷不到朋友圈,点开才有(朋友圈刷不到点进去就有)

对稳定关系的追求——朋友圈的发布

现在,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购买的新衣、便利店的新品、甚至是新上映的电影,有没有哪一个生活状态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这些提问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但仔细一想,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生活片段似乎都有所指引。直播间的宣传和优惠力度让自己下单新衣、便利店公众号的推送让自己知道了新品的存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大面积播放的新片预告,这一切都影响自己,参与自己每一个看似“独立”的选择。作者安吉拉认为,人们几乎很难找到不受身边人影响而做出的决定,即使这些影响的作用看起来微乎其微。

学者罗伊·鲍迈斯特和马克·利里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归属需求”这一概念,他们任务:“对归属感的渴望是一种有力、基本又极其普遍的动机。”有了群体归属感,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顺畅,因为人们更有可能和他人分享食物,也更有可能找到合适的伴侣,分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而这也成为了促使人们行动的第一层动机,对稳定关系的追求。

为啥刷不到朋友圈,点开才有(朋友圈刷不到点进去就有)

世间百态,有人享受归属感带来的安心,也有人享受孤独感带来的静谧。不过,这里的孤独感强调的是个体自愿孤独所产生的感觉,若是喜欢热闹的人,不得已要承受孤独,那就会产生非自愿孤独。这种非自愿孤独对人们的生理健康有害,严重的还会诱发死亡。

此外,数百项实验结果已证明,个体多接触外界事物,会催生对该事物的认同感。这个被称为曝光效应的现象,不仅适用于教室里的学生群体,还适用于文字、果汁、建筑物、广告,以及被编造的词等方面。也就是说,看见某人某物的频率越高,人们对其产生的好感就会越大。当你在朋友圈里看到各种吃喝玩乐的场景,你会心痒痒,有辞职的冲动;若是看到各种励志不言败的行为,你会备受鼓励,暗下决心实施自己的人生计划。

对地位的渴望——朋友圈的点赞

发布一条最新状态后,你会多久看一次手机?看到毫无波澜的点赞数量,你是否会有所疑惑,重新审视自己发布的状态;而若是出现陡增的点赞量以及各种留言信息,你是否会欣喜若狂,产生满足感。

一条普通的朋友圈,能让自己的心情产生如此不同反应,归根结底,源自个体对地位的痴迷。《心理动机》中提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地位高的人能最先开始吃饭,能栖息在最安全的地点,也是更具吸引力的配偶或伴侣。”另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也是如此,顺境下的人们,身体内部的神经化学机制会让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促使我们去追求更高的地位;相反,当他人表现十分优异或境况很好,而自己处于逆境时,体内神经化学机制会产生消极情绪,怀疑自身价值的同时,加剧了个体对地位的渴求程度。这种奖惩分明的机制,会让人们追求更高的地位,企图获得所有人的赞赏和认可,朋友圈的点赞数现象就是追求地位方式的一个缩影。

为啥刷不到朋友圈,点开才有(朋友圈刷不到点进去就有)

作者安吉拉认为,拥有地位是一件好事。人们能因此拥有更多的资源,享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别人也愿意听自己讲话,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们感受到自己被人喜欢和被人倚重。只是,追逐地位后的结果并不是百利无害的,它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过度追求地位会导致自己不断与他人比较,过分在乎自己的得失;也有可能导致个体过度消费,“打肿脸充胖子”,不顾自己的能力范围去购买一些奢侈品;与此同时,还有可能让个体更容易嫉妒他人的成就,开始做一些台面功夫,忽略实实在在的付出和努力。“团购名媛”、“拼团高富帅”等现象就是典型追求地位的案例,巧妙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里看起来高大上,但背后排队等待的无奈,奢侈品只看不摸的规矩,以及卸下面具后的各种心酸,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

对新知识的探索——朋友圈的刷新

17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将好奇心比作“大脑的欲望”。人类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越尝试满足求知欲,人们越会渴望知识。好奇心是一个非常好的激励自我的方式,好奇心的满足能激活大脑的激励中心,让这一脑部区域分泌多巴胺,进而让个体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并且,从人类发展进程来看,好奇心能够让人们保持求知欲,这能让人类了解世界,认识到世间万物如何共存,发生的变化对自身有何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所处的环境,如此,人类才走到了今天。

不过,被誉为“美国最杰出科幻作家”的厄休拉·勒古恩说过一句话:“你点燃一根蜡烛时,也投下了一层阴影”。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好奇心也不例外,尤其是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

为啥刷不到朋友圈,点开才有(朋友圈刷不到点进去就有)

研究表明,人们在浏览五分之一的网站时,只停留不到4秒,而人们只在4%的页面上浏览超过了10分钟。研究员亚当·格萨雷在其著作《专注》中提到,所有人都被分心所困扰。使用科技和电子产品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比如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学习研究能力及工作表现都会受到影响。大量的干扰消息不仅削弱了人们的抗干扰能力,也使人们越来越难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游刃有余,注意力变得越来越难集中,睡眠质量也随之下降,和现实世界中的人的接触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对他人越来越缺少同理心,原本稳固的人际关系也逐渐被破坏。除成年人外,长时间使用手机也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手机辐射甚至还会损害他们小小的身体。

一心多用,原本可以培养个体的掌握各方信息的综合能力,但它在电子产品上的使用,却将劣势暴露地一览无余。刊登于《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一项研究从100家美国医院收集数据,统计了在用手机发消息时因为撞上静止物品而受伤的人数。统计发现,2004年,有559个人因为在使用手机时撞上静止物品而受伤。2010年,这一数字升至1500个人。网络上也有很多“一边看手机一边过马路”的搞笑视频,要么踩到水坑、要么撞倒电线杆,搞笑意味大于疼痛,让人们忽略了“一心多用”的危害,满足好奇心虽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但也需要看时机、看内容、看效果。

为啥刷不到朋友圈,点开才有(朋友圈刷不到点进去就有)

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但前提是,个体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拥有对稳定关系的渴望、对地位的追求、甚至是对新知识的好奇这些动机都是没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合理运用这些动机。《心理动机》书中强调,要有足够开放的心态审视自我,从内在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事方式,只要每天感觉良好且有成就感,就成功了一小步。可以在意他人的评价,但别成为评价的奴役;可以追求地位的提升,但也正视垫脚石的价值;可以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但别它成为频繁刷朋友圈的借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4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