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觉已经从外贸业务到国际站运营一周年了,完全从零开始构建新的思维体系,这大概是我思维上成长最快的一年。
虽然行业自从去年年底已经热度下降一半,市场回归理性,但是在公司的投入以及业务的努力下,店铺的反馈目前正在稳步超越行业优秀水平,预估店铺实际成交能力在国际站垂直行业竞争中能排前三。因此我认为,在这场行业寒冬中生存发展没问题。
这几天我想分别针对从以下4点来分享一下这一年的感悟:
- 底层逻辑与日常工作
- 关于运营骚操作的看法
- 毕业生接触运营岗位的职场意义
- 未来国际站运营岗位的发展前景
底层逻辑与日常工作
我认为,所有的工作本质都是围绕着某个底层逻辑开展的,例如业务的底层逻辑是成交,是转化,国际站运营的底层逻辑是给表现优秀的产品引入精确的流量。
为什么运营使命不是疯狂打造爆品,强占流量,一路带领店铺成为行业top?

em…其实我想说这两者并不冲突,只不过我想强调的是开展工作的底层逻辑,而成为top是追求的终极结果,霸占流量那是要小钱钱的,你懂吧。
回归正题,运营在给合适的产品引入合适的流量后,追求的状态就是访客人数增加,反馈增加,转化成交,走上行业top巅峰。换算成公式,那就是:
成交=产品流量*访客反馈率*业务转化率
产品流量
1.流量来源
国际站的流量来源,按照反馈概率排比主要还是搜索渠道,推荐流量,互动流量,自营销流量,其他站外投放流量。
因此运营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搜索权重与系统推荐上。即给优秀表现的产品导入合适的搜索流量,发挥出产品效果,让系统抓取进推荐流量池,从而获得更多精准流量和反馈。
阿里背后的流量是有赛马机制的,当产品在一定时间内超越了行业的平均数据,达到优秀后,就能获得系统的推荐流量。
最明显的就是可以看到流量来源里产品的场景流量访客增加。
用人民币强推的产品或骚操作的产品即使达到了这个推荐门槛,但产品本身不能承接住推荐流量并保持优秀数据的话,也会被赛马机制淘汰,推荐流量逐渐变少甚至消失。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要给合适的产品引入精准的流量。
表现优秀的产品更能够承接住系统推荐的流量;精准的流量能够确保产品本身的数据表现。
什么是精准的流量呢?
一句话概括:产生反馈几率大的搜索词和国家。
所以p4p开车也是围绕这两点去操作的,给产品反馈概率大的关键词出价,给反馈概率高的国家调整溢价。
2.铺品
听过有人说,精益化运营就是少大量铺产品,不然影响客户体验,要着重几个产品去优化。
我反手就是一个excuse me???这两者有冲突?哪个客户会闲得没事翻你几十页的产品。
关键词的背后反应的是搜索需求
重复上产品的逻辑其实就是让更多关键词有机会和你的产品绑定,去抢占宝贵的自然流量。
虽然国际站有4个标题够你写,但是如果有系统性做过词库的运营就会知道4个标题根本不够写的,尤其是热门行业。
还有就是,同一个产品A,即使在同一个关键词,同一套图,它的命运可能也是不一样的,一个能自然流量爆起来,一个开广告也半死不活,就有那么点玄学意味,像是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一个产品多拍一点图,多拍一些视频,只要系统不判定重复铺货,哪怕公司就那么几款产品,也可以放心铺关键词。
3.收集关键词
收集关键词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产品词根,举个例子吧,假设我想买个超薄一体式的电脑,那么电脑就是词根,在英文环境中,pc,computer,desktop,mac都是符合目标产品电脑的英文词根,还有对应的小语种词语。
那如何找到这个词根呢,我一般先从中文词根入手,渠道有百度,淘宝,拼多多,1688里搜索框弹出来的词语。
收集到足够词根后再去翻译里找到每个对应的外文词。
接着将外文词放入数据参谋-选词参谋里去批量衍生,分析数据。
如果没有买数据参谋,那么会涉及到一些付费软件,或者白嫖国际站运营软件的免费试用期。

4.不同行业关键词权重打造方向
关键词库做出来,冷门行业一般能衍生出百来个,热门行业好几千的都有。
那应该着重铺哪些词呢?
我认为是要分冷门和热门行业的。
冷门行业词普遍热度不高,热门市场需求多,行业产品也多,就造就了行业词多的问题。
由于大词和小词在搜索词权重之间是会相互传递的,我们在开直通车时总原则是热门行业搞精准长尾词,冷门搞行业大词。
在筛选铺词的指标时,有限精力下通常参考以下的维度筛选:
1.搜索热度
2.是否匹配产品
3.词的系统推荐类目
4.在线商品数/搜索热度=竞争度,尽量选热度高,竞争小的
筛选的词重点多铺,非重点词有精力时再铺一铺。
在筛选推广词的指标时,通常参考以下维度:
1.词的热度
2.词的主搜国家
3.词的pc端,app端,wap端占比
4.竞争度
5.近期增长率(是增长/衰减趋势)
今天先就到这了,下次再聊聊国际站的骚操作思考吧。[捂脸][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