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许多地方频繁出现暴雨天气。针对这种情况,高德地图推出了“实时积水地图”,利用大模型算法实时提供道路积水情况,以帮助用户了解道路情况。据高德地图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与当地交通运输等主管部门合作,及时发布积水、路障、绕行路线等信息,为雨天出行的用户提供参考。
高德地图长期以来在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甚至最近曾受到同行的觊觎。然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于6月28日公布了一项涉及导航电子地图“拥堵延时指数”的数据权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这一指数正是高德地图的产品。
尽管在技术方面有着强大的实力,高德地图一直面临着盈利问题。
尽管有许多新的国民级APP出现,但要想通过它们赚钱依然并不容易。
根据QuestMobile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2024年一季度,高德地图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8.01亿,成为手机地图类应用中排名第一的产品,超过了抖音,仅次于微信和淘宝。高德地图已然成为了备受民众喜爱的APP。
高德地图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流量,离不开用户的认可和支持。在网络上,人们对高德地图有着各种“又爱又恨”的吐槽。一方面,许多网友分享了被高德地图导航到奇怪地方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网友盛赞高德地图帮助他们绕过收费站,避开拥挤路段以及提示限速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值得一提的是,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高德地图的投诉主要集中在除了“导航路线”以外的其他问题上。
例如,一位用户在7月14日投诉称,自己开车时遇到了车辆问题,但高德地图没有提醒他有限速探头,因此他将车停在了应急车道,最终被罚款。该用户向高德客服反映,只收到了一张价值200元减50元的优惠券作为补偿。另外,一位用户在7月13日投诉称,自己在使用高德地图时,从长岭县开往白城市途中,在前太线20公里250米处未收到高德地图的限速提醒,导致被罚款。
许多用户潜意识中将高德地图视为避免违法违规的“护航神器”,但事实上,高德地图并非“全知全能”,很多时候需要司机或行人的实际体验来完善路线规划。这也意味着,高德地图导航中出现的“奇怪路线”很多是用户自己发现的。但正是通过这种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高德地图不断加强自身的服务,并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然而,由于不断更新和收集地图数据所需的巨额成本,高德地图仍然面临赚钱的困难。据阿里巴巴集团公布的2024财年财报显示,高德地图所属的本地生活集团在报告期内实现了598.02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9%,而亏损额也从上一年的131.48亿元减少至98.12亿元。
高德打车作为一家知名的出行服务平台,在市场上面临着双重口碑危机。一方面,用户反映该平台在服务质量和准时性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口碑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司机存在不文明服务、拒载等现象,给平台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高德打车需要加大对服务质量的监管力度,提升对司机的管理,以重塑用户对该平台的信任和好评。
2014年,高德地图原董事长俞永福曾宣布高德地图将不再投放广告,全力致力于地图导航功能。然而,受到盈利压力的影响,高德地图不得不开始涉足生活服务业务。
如今的高德地图APP集成了各种生活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几乎成了另一个“美团”平台。然而,这些板块的表现并不突出,未能吸引用户进行消费。
有人对高德地图的用户体验提出了一些问题,认为它在用户眼中无法突破出行工具的地位,用户留存时间短、消费场景不足,这些问题阻碍了高德地图生活业务的发展。此外,也有人指出,手机端的地图软件占用资源大、耗电严重,不太适合用户在空闲时使用;而在导航时,用户也不愿意分心做其他事情。
尽管面临着艰难的生活化转型,高德地图的打车业务依然取得了一定突破,一度成为了网约车市场的第二名。然而,随着滴滴出行重新崛起,高德地图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2月,高德打车的订单量分别环比下降了3.9%和25.7%。
另外,高德地图打车也面临着口碑危机。根据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显示,累计投诉量已经超过了高德地图导航。在过去的30天里,高德地图打车的投诉量超过340条,而高德地图导航的投诉量则为90余条。
今年的“3.15”期间,用户对物品遗失问题处理不到位的投诉较为集中。比如,高德打车因为用户丢失物品难以找回,曝光了车辆资质问题。
据了解,高德打车采用的聚合模式只是将流量分发给出行平台,而不直接提供出行服务。这意味着用户不需要自己购置车辆、招募司机或申请相关许可证。尽管这种模式降低了运营成本,但也缺乏对司机的约束,最终可能导致口碑受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3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