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还有不足三年的日子我就可以退休了。
离开农村已经多年,老家的房子虽然还在,但却是大门紧闭,门前长满野草了。山林田土也都还在,但都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其实在当代,无论是老家,还是其它什么地方,经过了改革开放的洗礼,都应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然而我对于农村老家固有的印象,多少年来似乎都没有改变。
魂牵梦绕的家乡。(图源:华山村夫)
老家村口是条湖南通往广东的省道,过去叫1861,现在叫S355二级公路。村口转几个弯不远处便是207国道,与207国道平行的是洛湛铁路,与207国道相交的是道贺高速、厦蓉高速公路。
村后是一座座蜿蜒苍翠的大山,延绵千里。
S355公路两边一边是森林,一边是河流,四周群山拱拥,说起千里瑶山第一镇的名号也是人人皆知的。
早些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可能和当下人们的目光一样,动不动就是诗和远方。因为时代的局限,谁也不能让自己漫无边际地张开想象的翅膀。
但一切都是会变的。
我的老家坐落在一个小地方,过去叫码头铺,别名小南京。现在叫码市镇,号称千里瑶山第一镇。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是一个边界小镇,但小地方并非就不会爆发出大能量,并非就没有展翅腾飞的潜力。家乡的山水之间,其实是蕴藏了上千上万年的丰富资源的,只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被一种固有观念束缚住手脚,低估或忽略了对它们的利用价值。
譬如李启汉故居,譬如所城,又譬如距离镇政府稍远一些的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李启汉故居。(图源:华山村夫)
说起来,我的祖父名叫李启轮,我的父亲名叫李继森,按照我们李家的辈分,我应该叫李启汉伯公。
这些都是我的家乡码头铺的依托,码市的资本。
我一向认为,一座具有知名度的山,一定是由文化累积而成,具有相当的历史厚度。一条贴身而过的河流,它源源不断输送的,一定是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一个历史人物,恰恰是他的足迹,首先书写了这里最早的历史篇章。
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这就够了,够写一篇大文章了。
我在码市的村村寨寨走走停停,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思索。码市的风光绝佳,可观,可赏,可读。我认为可读的成分更多。山可读,水可读,花木可读,大龙山可读,雷公岭可读。一片花草,一缕清风,一束阳光,一句诗情,足可让人眼花缭乱。有人说码市活脱就是一本大手笔的诗集,有人说不,这是一本绝对精美的画册。但孩子们却说,这分明是一部让人着迷的童话,读一天也读不厌倦。
在充满历史味道的长廊中走走停停。(图源:华山村夫)
此时此刻,我已穿越时光隧道,攀上一个山头,沉下心思,阅读与大龙山擦身而过的冯河源头。洪波浩渺,逝者如斯,隐约间,我似乎听见船工们的哟呵声,他们的哟呵声化作阵阵涛声从历史深处传来,打湿了我的耳鼓。后来我将目光停留在一艘游艇上,我想乘着游艇溯流而上,去追涔天河的足迹。不,还是顺流而下吧,去永州见证潇水与湘水的牵手,见证这两条姊妹河如何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潇湘文化。
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身边很多的美被我们忽略了,很多人生中的滋味来不及品尝就过去了。经历了人生,却没有品尝人生,经历过生活,却没有享受生活,就如坐在轿车里赏美景,一晃而过,留下的只能是遗憾。
那么我们去码头铺的大龙山吧,放下焦灼,放下浮躁,去看一朵花开,去听一声鸟鸣,去欣赏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的轻歌曼舞,去关怀脚下一只蚂蚁的生活状态。我们不是时常将诗和远方挂在嘴上吗?其实诗无处不在,只是你平时过于行色匆匆,把一切都忽略了。我们既辛苦劳作,创造了生活的美,为什么不停下脚步,欣赏这美,享受这美?须知我们的生活,是要靠慢慢品尝,才能品尝出它的个中滋味来的,就如一个农夫,辛辛苦苦侍弄好一丘田,禾苗满厢了,抽穗了,这时你去田埂上驻足一小会,那种惬意,那种满足,岂是言语所能表达出来的?
我理解的慢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吧。
回归老家,回归农村,回归田园,或许正是我们享受生活,品尝生活的最佳场所呢!是不是?(图文/华山村夫)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2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