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朋友圈最暖心的话图片,疫情朋友圈最暖心的话八字?

“今天是感染新冠第三天,已经退烧”“阳了,和大家说说这几天的经历”“一周转阴!我都用了哪些方法”……近期,越来越多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在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分享自己患病的经历,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各种科普和分享案例也在刷屏。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认为,只要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真实的患病经历,并没有什么不妥,还有利于公众增加对病情的了解,消除恐慌心理,纠正错误认知。

对于李医生的说法,我十分认同,也有切身体会。这一波奥密克戎疫情,我认识的师友中,最早分享自己阳性经历的是武汉大学哲学院的赵林教授。赵老师自述上课时被旁听的新闻系研究生传染,“发了半天烧,有点头疼,第二天就好了,比感冒还轻”。68岁的赵老师,心态豁达,感染前一星期我还见过他。既然师长说“(阳性)能避免最好不过,不能避免就算是被上帝的苹果砸中而自然免疫了”,有理有据又有亲身经历,我们这些后生更没啥好怕的。

随着疫情进展,防疫措施优化调整,除了分享亲身经历,朋友圈里的段子也多了起来。比如有人调侃说,99%青壮年阳性感染后,第一症状是发朋友圈。这说明疫情第三年,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明显减弱,感染后的症状确实较之前轻了,而普通人对于疾病传染的认识程度在加深,心态也更为放松。

可是另一方面,个体有差异,染病症状也有重有轻。那种戏谑调侃的态度,并非所有场合、对所有感染者都合适。这一点,恐怕牵涉到疫情时代朋友圈“新礼仪”的问题。比方说,朋友说他“阳了”,适不适合点赞?只是点头之交的朋友,需不需要嘘寒问暖?又比如,有人在朋友圈里晒自己上网抢购囤积的药物,或者情况并不严重,也非要上医院挂号问诊。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否要委婉提醒,应该把医疗资源让给更有需要的老人和儿童?如此种种,都涉及人际交往技巧问题,当然,也关涉我们每个人在疫情中的道义与责任担当。

过去,发生疫情大家多从广播电视、报纸等中心化的媒体获取防疫信息和卫生知识,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大多具有权威性。如今有了社交媒体,不少人觉得了解疫情看朋友圈就够了。除了那些叙述个体经历的病情分享,社交媒体上还有大量关于防病治病的信息,而患病过程是个体经验,吃什么药、怎么吃,什么时候该去医院等等,不能简单类比和参考。总而言之,防止以讹传讹,学会筛选甄别与疫情传播治疗有关的信息,不仅是网络时代个人媒介修养的必修课,更事关自己和亲朋的健康。 □ 吕德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1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