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张明扬
昨天(2月21日)下午13:49分,一名叫“疯狂的熊猫233”的雪球用户发了一条帖子:“腾讯的同事证实了,又被锤了,而且是重锤,足以颠覆腾讯的大锤,估计新闻快出了。”
这名熊猫君只有一个粉丝,但他的这条帖子截图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作为“内部消息”实现了病毒传播。
什么量化交易圈,什么对冲基金圈,无数高大上的专业投资人都被这则消息弄得措手不及但却宁可信其有。
▲腾讯滨海总部(图/图虫创意)
01
传说中的重锤新闻一直没有出来,但这条莫须有的帖子本身就已成为了一柄股市重锤。昨日,腾讯控股港股股价在恐慌中大跌5.23%,午后下跌最多时超过了6%。
下午三时许,腾讯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张军出面辟谣。先是无奈:“谣言的穿透力,往往强大得让人无法想象”;继而反讽:“其实我想告诉疯狂的熊猫,我也是腾讯的员工,下次问我吧,起码靠谱点,而且我不怕署名”;最后感叹:“一个下午,谣言变种了好多个版本。这是冬奥后的空虚综合症?”
“疯狂的熊猫233”很可能就是一个嘴贱的nobody,事发后据说也被意外的影响力吓得自行销号了,因此去探讨谣言为何产生意义也不大。一个不知轻重的小人物随口危言耸听几句,你非要上升到社会机制去讨论如何消弭纯属自寻烦恼。
更有意义的问题是:这样一句没有任何根据的谣言为何能造成如此巨大的恐慌,连诸多专业人士都纷纷破防。
这甚至可以看作一则黑色幽默:中国市值最大的公司,竟然被粉丝只有一名的网友弄得风声鹤唳。
02
谣言是假的,但市场情绪的脆弱却是无比真切。
昨天,作为谣言风暴眼的腾讯大跌也就罢了,其他互联网中概股跌得也很惨烈,有些甚至跌得比正主腾讯还要多:快手下跌逾7%,B站更是跌了近10%。
▲新浪财经报道此次股价大跌(图/网络截图)
足可显示市场情绪脆弱的是,昨天张军辟谣之后,腾讯和一众互联网中概股并没有经历什么水落石出后的像样反弹。
甚至到了今天(2月22日),截至港股中午收市,腾讯跌、阿里跌、京东跌、美团跌、百度跌、B站跌、快手跌,只要是我们知道的互联网大厂中厂,几乎没有不跌的。话说,在美国上市的拼多多近日也跌了五个多点。
“疯狂的熊猫233”此时是不是应该出来要求“平反”:你们看,下跌就和我说的那几句话没啥关系啊……
目睹今天的中概股大跌,另一个网友的“胡言乱语”或许代表了部分人的心理活动:企业辟谣了,有关部门又没有……
这说明什么?很多人已经把“谣言”当作了理所当然,你只要不彻彻底底反反复复地辟谣,他们笃信着那句阴谋论界的名言:谣言只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这更加说明,在这一年多的互联网监管风暴中,无论有关部门如何站出来表示“呵护”和“善意”,很多网民就是倾向于把“监管”理解为“重锤”。
这似乎也不能都怪这些热衷于传谣信谣的网民。这一年多,互联网监管的各项政策或许都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大局,但“密集感”却至少是很多人在感性上的第一印象。
也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哪怕并没有新的监管政策出来,出于“历史经验”,网民也会“下意识”地觉得“谁又要被锤了”,这也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说白了,就是很多人已经将锤作为了常态,“不锤”反而被当作“非常态”需要反复辟谣。
而对于那些身兼投资者的网民来说,他们对于“重锤”的理解则更为感同身受,直至成为惊弓之鸟。
自2020年年初以来,互联网中概股迎来了一次剧烈且漫长的下跌期,腰斩已经算是标配,一些大厂的股价甚至打了三折。
对于这些投资者而言,金钱上的真实损失比“辟谣”与“呵护”来得更加真实和触手可及,你谣言可以“辟”,但股价的大跌可以“辟”么?
▲2月21日腾讯股票大跌(图/网络)
当具体的谣言被辟后,作为一种市场情绪的“必定被锤”却以风声鹤唳的形式被广泛接受直至深入人心。那么,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势必是源源不断:毕竟,再没有什么比易于传播更能“激励”谣言的产生了。
比如,如果未来几周,甚至几个月后,再有什么新的相关监管政策出台,一定会有聪明人好事者回忆起昨天的这个下午:你看,又锤了吧,又大跌了吧,还好我当时信了那则“谣言”。
而我们,真心相信辟谣的人,这么几次下来,也会慢慢变得“聪明”与“好事”,听风就是锤。
如果形成这样一种市场环境:不相信谣言的人反复被锤,而相信谣言的人反而成为睿智的先知,那么,这将对市场造成不可估量的杀伤力。
谣言是假的,但市场情绪却是真的。如果对市场情绪和真实预期视而不见,不去做点什么,那么,迟早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传谣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5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