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11月才刚开始,购物节的氛围就拉满了。

不知多少人黑着眼眶熬着夜,付完一个个订单尾款。也不知多少人为研究满减凑单,掏出了许久不用的纸笔。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在“网购”被比作“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当下,类似双十一、618这样因买买买而生的节日并不少。

古代虽然没有双十一,但人们购起物来却一点都不含糊。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北朝民歌木兰诗》里,替父从军前,花木兰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买买买: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里所谓的 “”,跟“集、墟”等类似,都是古人在某个日子,聚集到一个固定场所、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

在古代,商品流通较慢,人们为了更愉快地买买买,便约定好了一个时间——集期,每半个月或一个月,聚在一起进行商品的交易买卖。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太平风会图 (传)(局部)

元 朱玉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集市”也可以叫作“墟市”、“集墟”,不同地方的称呼有所不同。

这种购物集会的历史较为久远,一般认为大约起源于殷、周时期。

《易·系辞》里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集”,有“人与物相聚会”的意思。

每隔一个集期,人们便在集市上与心仪的商品相聚,即所谓“赶集”或“趁墟”。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太平春市图》清 丁观鹏

在古代,无论商贩还是买家,赶集都要趁早。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柳州峒氓》里有两句诗:“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写得就是山里人赶集的情景。

生活在山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盐,都要到郡城的集市去买——

“用绿色的荷叶包着饭去赶集买盐。买好了盐,再用宽大的青箬竹叶裹着,带回村里。”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风雨归村图》(局部)

谢时臣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而《木兰辞》里替父从军的木兰为了购物,居然得逛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的集市。

这是因为古代还有“专门集市”一说。

在专门集市上,商家通常只销售单一品类的商品。比如瓷器、马匹、粮食、茶叶、药材、香辛料等等。

木兰所去的“市”,就像售卖不同品类商品的“购物专区”,所以她必须跑遍四个市才能把东西买全。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 仇英 辽宁省博物馆

除了定期的“一集一会”外,逢年过节,古代商家也会集中开市。

节日里的集市,无论是品类丰富度,还是买卖的热闹程度,都比平日里要火爆许多。

如今我们常调侃“万节皆可双十一”,其实古代才叫真正的“万节皆可购物节”。

除了各类小节日催生的小集市,五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更是举足轻重的购物狂欢季。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而且这些重磅的购物狂欢季,还能拥有自己的姓名。

比如,春节前的购物节叫“腊月集”,春节期间的购物节叫“庙会”,元宵节的购物节叫“灯市”,七夕的“乞巧市”等。

每逢这些节日,可谓“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电影《妖猫传》中的盛唐长安

罗烨在《醉翁谈录》中描述“乞巧购物节”说: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看来这“一过节就堵车”的传统,千年前就有了。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太平风会图 (传)(局部)

元 朱玉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则描写了东京汴梁的“中元购物节”:

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

古时,中元节有斋会、祭祀等活动,人们要准备祭祀用品,因此中元集市的热闹繁盛程度,一点也不比乞巧节弱。

《醉翁谈录》和《东京梦华录》里提及的潘楼、东西瓦子等,算是古代固定的商圈,就像现代CBD。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东汉的《市井画像砖》四川博物院

据考证,瓦子是方形的市场,四周被酒楼、茶馆和商铺环绕,中间则有定期举办的集市。

北宋仁宗时代,瓦舍中还兴起了一个娱乐场所——勾栏

里面设有戏台、戏坊以及供观众就坐赏乐的“腰棚”,四周围着栏杆,大的可容纳千人。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电视剧《清平乐》里的街头说书

每逢节日,这些商业游艺中心都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有了购物节,自然也催生出了卖家各显神通的促销手段。

古代商家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为了招揽顾客,敲锣打鼓,高声吆喝是再常规不过的手段。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很早以前店铺就懂得用“广告、海报”吸引顾客了——在门口挂“招幌”

招幌,招牌+幌子。

招牌上写店铺名称、字号。幌子上包括店铺里出售的物品或者服务项目。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杜牧有句诗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里的“酒旗”,就指店铺用来招徕顾客的 “幌子”。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古时百姓大多不识字,很多商家干脆直接把商品实物挂在店门口。

卖鞋的挂鞋,卖酒的挂葫芦,有趣之极。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除了幌子,用竹木与彩帛搭建起来的“彩楼欢门”可谓商家广告的至尊版。

这类招徕顾客的方法一般用于酒店,越是豪华的酒店,彩楼欢门就建得越气派。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彩楼欢门

等印刷术发明推广后,商家广而告之的花样就更多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可算作“传单广告”的鼻祖。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宋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印刷广告

铜版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告中间印着 “白兔捣药图”。下面写着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简而言之,翻译成白话:“质高价优,多买优惠!

这张诞生于北宋时期的印刷小广告,比英国最早的印刷广告还早三百年。

其实,若真论起买卖逻辑,你会发现现代不少促销方法都能在古代找到雏形。

古代的“赊销”(先货后款)对应着现代的“分期付款”。

古代的 “送力”(送货上门)对应着现代的“快递到家”。

古代的“关扑”(通过掷铜钱、摇签、扔飞镖等游戏,赢得商品或减价)对应着现代的各类“抽奖免减”。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套圈活动也属于关扑游戏的一种

红票”(赠券)对应着“满减券”。

削价”(让利销售)则对应着“几几折起

……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集市熙来攘往,叫卖此起彼伏,招幌千奇百怪,买卖正在发生。论过“购物节”,古人毫不含糊!

18的来源(618是谁提出的)"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参考资料:

念缓-《古代没有商场,人们都会去哪儿逛街?》

观复导向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观复歪歪子

监制:观复文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5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