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逛街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周口很多人流多的区域都摆起了摊“白送礼品”,只需要扫码进入小程序注册一下,就可以“白捡”一份价值在10元左右的礼品一份。
不为别的,就是京东美团这些大厂又在做拉新活动了,这一次抢流量大战的主战场不在APP,全在微信小程序,传统电商们进军社交电商了。
为了在竞争中快速争抢流量,我的同事甚至刚刚参加拉新活动抽了一步苹果12,可以说是非常下本了。


不缺流量的电商
为什么都挤到微信抢市场?
现在的电商市场用户早已习惯了固定的消费模式,这些已经不缺流量的平台必须突破固话思维带来的局限性,共同挤到社交电商主要原因是因为想在竞争中取得进一步的优势,就要距离用户更近一步。
无论一个平台的用户有多少,其实这些用户全都在日活量超过10亿的微信上,这意味着无论哪个平台的用户,其实基础上都是微信用户,所以在微信中做社交电商,就是距离用户最近的地方。
同时2020微信小程序日活4亿全年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100%,商业化方面,2020年小程序GMV(交易总额)增长超过100%,其中实物商品交易年增长154%,商家自营GMV同比提升255%。
因此微信小程序就是未来做社交电商的最佳赛道,早一步进入这个赛道就意味着可以优先培养起一批用户的消费习惯,这就是分秒必争的财富!何况在其他电商做社交电商前,拼多多已经提前证明了社交电商的无限潜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微信这个社交平台上,我们可以做的更多更好,可以设计出用户粘度更高的营销玩法,可以更快的通过老用户裂变新用户,将营销路径变短一键实现分享到购买,基础微信的社交属性,可以以多种通知形式二次甚至多次触达用户复购,这是一种天然的优势,任何APP都无法实现的优势。
人的需求是多维的,但极致的性价比是符合大部分人的追求
已经体验过这些小程序的用户一定会发现,这些小程序售卖的商品完全区别于其原来的定位,统统都在追求极致的性价比,类似于京东的京喜,更是主打厂家直销的路线,在极致的性价比之下往往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用户,以前以为网购用户只局限于中青年人群,直到拼多多通过“砍价上市”后才发现,原来老年客户同样会被极致性价比+补贴打动。
但是让这个群体去使用APP存在困难,因此直接在微信中卖货成了培养用户习惯更好的选择。
这也是传统电商们挤入微信小程序做社交电商的根本原因,在微信这个平台,用户仿佛是挖掘不完的,并且购买路径更短,用户习惯更容易养成。

社交电商与传统电商逻辑上的不同
传统电商本身是人找货模式,客户因为需求而主动搜索货品,但社交电商更重视的是货找人,通过一系列的营销设计不断的刺激客户购买商品,刺激客户参与活动分享商品获得更多的优惠。
所以体验过社交电商小程序的人都会发现这些小程序有一些共同点,一旦进入就开始刺激消费,进店即送新人礼,分享还能领红包,抽奖还能抽到满减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交电商重在刺激消费需求,以满减送等优惠刺激客户去凑单提高客单价,这往往是传统电商和传统线下零售所不具备的能力,而社交电商却能系统化的去完成这件事。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信任,客户分享与初次购买的前提是信任,而信任是多方面,例如在微信小程序购物,客户首先信任的是微信对于商家资质的审核能力,其次信任的是自己熟悉的品牌,最后信任的是担保能力,有了这些信任基础客户更愿意尝试分享与购买。

总结来看目前还有可以打的差异化竞争是在社交电商,并不是分销模式电商,也不是帮忙砍一刀的熟人电商。而是以人为出发点建立信任了解后的自发社交和转化。
可能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认为,社交电商无非就是熟人推销,首先这是时代的背景导致导致我们会更加追求社交感受上的熟人化,即时性,一个立刻能给你答案的陌生人推荐相信很多现代人都会买单。
同时如何沉迷在消费关系中构建自我,给自己树立消费标签,用消费来证明自己的形象也是消费者愿意买账的,所以相信在社交电商领域中,不管是巨头还是普通商家总会摸索出一个可以让用户顺滑体验社交的同时转化下单的购物场景。

普通商家如何通过社交电商提高销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在发现社交电商可行后,最开始探索社交电商的并非都是巨头电商平台,更多的是依赖门店生意的传统行业,在社交电商的模式探索中,一些优秀品牌首先通过平台发展自己私域流量,将品牌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这其实说明社交电商不是电商才能做,是一个适合绝大多数商家的模式,包括门店生意。
另外要明白一个概念,虽然社交电商大多依托于小程序,但是社交电商≠小程序,渠道和技术只是载体,而社交电商更重要的是一种运营的模式。
就像现在大多数社交电商在做的事,进店即送新人礼,再次进店再送优惠券,购物就提醒满减送,离开时再提醒每日签到领福利,定期还要发消息给用户搞秒杀搞拼团搞砍价,用户不活跃时再来一张裂变优惠券,总之方法是用不完的,总有一个方法是刺激到用户,但套路其实就是那么一个套路。
这种套路用白话说就是刺激用户第一次买,刺激用户多买点,刺激用户每天都来,刺激用户喊朋友一起来,用我们有赞的语言来说就是AARRR模型,所有社交电商的生意都在AARRR模型中。

在这个赛道上,巨头和新手没有太大区别。
社交电商是去中心流量化的模式,每个人做社交电商的流量起点基本一致,区别在于获取用户和培养用户习惯的方式,只要做到流畅的购买售后路径,实现差异化的服务与营销玩法,优化性价比,按照我们所总结的“套路”去做,每个商家都有机会从中获利,这个战场不存在付费流量,一切都是公平的。
一切要从尝试做开始
以周口安踏为例,今年8月份安踏牵手有赞开始布局社交电商,作为本地首先吃螃蟹的商家,通过限时抢购满减送等线上组合营销,处理性价比极高的尾货,配送到家的极致服务等一系列动作,快速积累了一波线上消费的忠实粉丝,最高一个月仅通过线上销售1000单。
安踏尝试的成功离不开品牌效应与营销策略,更离不开的是敢于尝试,作为首个在周口本地做社交电商的平台,首先追求的是与其他品牌的差异化服务,其次通过差异化做到了没有“对手”的境界。

而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周口亿星集团助农扶贫展厅的黄淮乐购,基于强大的农产品整合能力,率先在周口开展社交电商部署,凭借极高性价比+品牌效应+同城配送的服务能力,也迅速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

其实本地商家、小商家在社交电商领域中也可以与传统电商巨头“一争高下”,因为电商巨头做社交电商,细分化服务其实很难做到小商家的服务程度,电商巨头进军社交电商做的还是全国的业务,而小商家只需要服务本地的用户,就同城配送时效性和售后便捷性这两点,就是电商巨头无法解决的痛,确是极易提高用户体验的重要设计。
谁做的更好,谁就拥有用户,这一点是社交电商最公平的地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1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