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联系人怎么分组群发(微信联系人怎么分组显示)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不可缺少的工具了。扫码支付,二维码,点赞,朋友圈,这些新名词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上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小孩,都知道微信可以用来干些什么。

微信:①可以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②分享美文,转载一些喜欢的 “心灵鸡汤”;③支持单聊和群聊,支持语音和视频,支持长时间和短暂性交流……

正是由于微信这种快捷,简单,随意性,多样性的交流功能,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习惯利用微信和老师联系了(已经舍去了电话交流),而老师也习惯用微信来和家长交流了。于是,微信就成了老师和家长的纽带,老师们最得力的“宣传平台”,家长们最频繁的“交流平台”

一、晒晒变化、分享成长——报喜不报忧
家长最关心什么?当然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成长、变化。我就利用微信这个平台,分享学生平时的点点滴滴:晒上学生的各种照片,分享班级活动精彩瞬间,展示班级学习成果,呈现学生的变化,分享学生的荣誉!

比如:学生上课的手工制作、书法作品、晨读表情、运动场景、表演的小节目等;本周内,XXX同学受到所有老师的表扬、XXX学生字迹有明显进步;诸如此类“优秀升旗手” 、“ 文明之星”、“作业之星” “进步之星”“阳光少年”等荣誉,通过微信,逐一向家长展示,及时公布班级动态。家长在分享着孩子成功的喜悦,欣喜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感受到老师平时教学的苦,育人的精心,对学校教育就更加支持,对老师也越发信任了,家校彼此的贴得更紧了。

二、朋友圈和班级群——亲情和交流同在,教育和经验共享
班主任的微信好友,是学生家长的身份居多,而微信群,班级群也居多。

我们可以给学生家长分组,给我们的班级群起一个很美妙的群名。在朋友圈中,我们的身份可不仅仅是老师和家长了。还可以是朋友,是知己,是书友,是棋友,有共同的话题,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追求。一句话、一 个赞、 一个拥抱,一个关注、一份牵挂、一份鼓励。在微信中进行亲情的传递,在朋友群中进行真爱的互动!家长们与老师虽难得见面, 但通过微信,却心心相印,视为知己!

定期在朋友圈和家长群里分享一些教育信息、 教育经验之类的文字(家长也可以主动分享育孩心得),同时也可以随时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和家长一起在微信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实在是太方便了,这可以让更多的家长受益。

三、微小的感受——引发共鸣和倾诉
文字是有温度的,照片也是有热度的!一张张照片,一幅幅画卷,一份份真情,一声声感谢!

当你将精心准备的班级活动展示给家长看时,当你将学生新学期的奋斗目标呈现给家长看时,当你将个人沉甸甸的荣誉公示给家长看时,相信家长们一定能透过学生灿烂如朝阳的笑容中,欢快如溪水的喜悦中,或多或少地触摸到老师们对工作的努力与奋进,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爱心与引领,见证着老师那一份对教育的热爱和执著!

感动之余,家长也会传递着给老师最美的祝福,最敬的尊重,最懂的理解和最棒的支持

四、微笑和信任一携手同行,共同育人

曾看过一位老师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总是说我们在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其实孩子更是无条件地爱着我们。他们可以承受我们的脾气,事过之后依然天真无邪地对我们微笑,他们可以承受我们的错误,事过之后依然会紧紧地拥抱我们。孩子会毫无吝啬地向我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喜爱、笑容,面对这么天真可爱,对我们“不计前嫌”的孩子,我们怎么可以不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平和一些呢?谢谢上天让他们陪着我们!

家长是教师教育孩子的最佳同盟者。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培养乐观开朗、明理友善、品行兼优的孩子。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习阅历的不同,教育理念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文化底蕴的不同,所以家长教育起孩子来,结果千差万别,老师教育起学生来,困难千重万重。

所以,我知道要教育好孩子,我的力量,势必单薄,我要寻求家长的理解,要与他们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样教育起孩子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微信中:

借助微信传递正能量:高雅的生活情趣,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抗挫精神,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借助微信转发精品文:潜移默化中,动摇根深蒂固的顽固理念,推动科学的教学观念,更新先进的教育思想,碰撞崭新的思维火花……

借助微信共勉“心”思想:谨记自己在微信中的身份,不要给人以居高临下的理论说教,而是本着自己也是家长的角色共同去反思、学习。言辞中,尽量注意自己的措辞,定位在以朋友的身份一起来共同学习。

微信——微笑和信任

微信,让你我不再陌生;微信,让我们小小的教育梦编织得更大更美!

最后,转发龙应台作家的一篇文章:《父母是有 “有效期”的,错过就没有机会了》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