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遇上职业“打假”
最近,一则「农妇售卖三无产品,被判赔付50000元」的新闻登上了热搜。
原以为就是普通的消费者维权,没想到竟是“职业打假人”钻空子,处心积虑谋划的一场必赢官司。
了解事件详情后,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原来还可以有这种操作?
事情是这样的:
家住重庆的王女士,因为自己的婆婆十分会做泡菜、粉蒸肉、扣肉、腊肉香肠等地道乡村美食,于是也一直跟婆婆学着做。
把婆婆手艺学全后,王女士在几年前开了家网店,和丈夫婆婆把这些自制的风味美食卖往全国各地,一直饱受好评,收获了不少回头客。

王女士家的粉蒸肉
去年7月,自家粉丝群的一位老主顾邵某表示要为单位团购,下单了150份扣碗类产品,总价4500元。
这么大一笔生意上门,王女士高兴坏了,和婆婆加班加点把东西做了出来,成功发货后才松了一口气。
可没想到,两个月之后,王女士却突然收到了法院通知,她被邵某起诉了。
对方表示王女士出售的产品虽是真空包装,但并未标明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明、生产厂家等信息,属于“三无产品”。
所以要求王女士退款4500元,并按十倍金额予以赔偿。
近日,二审结果出炉,邵某胜诉。
王女士一家人顿时懵了,表示接受不了这个判决结果,将会继续上诉。
邵某故意的“打假”行为,也遭到了网友们的强烈不满。

王女士陈述,她家网店几年来口碑一直很好,此前售卖的各种食品,包装上都按规定标注了食品名称、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可因为邵某订购的量是新品,时间又紧,她来不及准备好有上述信息的标准包装。
想着对方是老主顾,应该不会介意这样的细节。
于是将粉蒸肉和扣肉用瓷碗盛放,再用真空袋密封包装,回锅肉则是用铝箔餐盒密封包装。
没想到,这居然成了对方起诉自己的把柄。

王女士家平常有包装信息的产品
“我们做这些,除了养家糊口,也是为了推广重庆传统民间美食。
我们家做这些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按照祖祖辈辈的传统工艺做出来的,没有添加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
“邵某也只是说我家的东西没有标签,并没有说质量有任何问题。本来利润就比较薄,败诉后家人知道后很心疼和难过。”王女士说。
事件被广泛传播后,有记者去采访王女士一家,其婆婆在镜头前泪流满面:
“太难受了,我们一家人这么辛苦,我接受不了啊。”
看着老人的眼泪,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在二审开庭时,王女士为自己辩解称,
售给邵某的150份扣碗不是预包装食品,而是具有合法资质的散装产品,生产销售渠道合法。
而且王女士认为邵某的购买行为存在牟利目的,因此不应支持十倍惩罚性赔偿的请求。但法院未采信王女士的上诉意见。
吃了这个哑巴亏之后,王女士也健全了自身的法律意识,再也不敢忽略包装上的标签。
“这个事情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教训。
希望千千万万做食品的朋友,一定要重视这个标签问题,免得被职业打假人盯上。”
王女士说。
怀疑遇上职业“打假”人
对于被王女士指为“职业打假人”,邵某也并不否认。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邵某称,“法律并没有规定我买几次过期食品就不是消费者了。”

而随着事件迅速发酵后,看到评论一边倒的支持王女士,邵某还表示大众的看法有失公允:
“她就是把家里老人拉出来博同情,其实跟老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且他们明确知道要在包装上注明产品信息。从我下单到他们发货近三天时间,难道没有时间去贴?”

对于邵某的说法,王女士回应称,由于邵某要的是新推出的产品,而且量多时间紧。
“相应的包装信息还在设计,况且我们在冰柜等容器上都标明了生产日期的,他应该对此清楚。”
王女士也表示生意确实是自己和丈夫在经营,
“农村作坊式生产,所有手续合法合规。平时就家里人一起忙活,特别忙的时候会请村民来帮忙,包括一些困难户。”
“关于是不是我婆婆手工制作的,我们可以有监控能证明。”
而最让王女士愤怒的是,她在事后还发现邵某此前起诉过数个商家,被起诉的都是一些小超市和小商户。
于是她更加笃定对方就是职业打假人,故意来敲诈自己。

邵某此前起诉案例
王女士表示:
“原来,邵某早就盯上了我家产品,后来加入了我们的粉丝群。
他先是买了3份说好吃,又一下买了150份,催促我们快发货,实在来不及给他准备有标签的包装,才让他钻了空子。”
盯上农民的职业打假人,也并不是个例。
此前,贵州的林先生也是做网店的,在网上售卖家乡的腊肉、腊肠等土特产,而且相关的资质证件也都齐全。
后来,有买家问其是否有酸菜售卖,他就将父亲自制的酸菜拿出来卖了几份,没想到却被买家投诉为“三无产品”并索赔1000元。

林先生家自制酸菜
林先生70多岁的父亲得知儿子被告上法庭,自责得直流眼泪。
但林先生却表示宁可市场监督部门罚自己几万,也不给索赔者那1000元。
“不是不愿意赔偿,现在对方坚持要近百倍的赔偿,我觉得对方可能是职业打假人,我宁愿承担违法责任,也不愿助长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他说。

王女士和林先生的遭遇也引得了网友们的同情,认为农民做网店不容易,辛苦做出产品最后却要被索赔十倍,实在可怜。
相关部门应该早日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对于知假买假、恶意投诉的职业打假人予以严惩。
对于职业打假人这个群体,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大都为欺软怕硬之辈,主观无良,专挑年纪大、受教育少、法律知识浅薄的底层人民欺负。
之所以愿意大费周章地打假,其出发点是为了获得法律规定的惩罚性赔偿,满足自己的私欲。
正所谓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靠钻法律空子,用别人的血汗钱让自己盆满钵满,实在是为人不齿。
追求正义还是貌似追求正义?
如罗翔所说:
正常的社会并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有时善与善也会发生冲突。
职业打假,确实并不违法,然而在情理道德上却不免让人觉得“丧良心”了。
可凡事也有两面性,打假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
国家之所以出台严苛的相关法律,就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制止不法商家制假卖假的行为。
职业打假人虽然让很多人不齿,但他们还是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020年,网红辛巴在直播间售卖一款燕窝产品,被打假人在社交平台指为假货。
面对质疑,辛巴强势回应,拿出质检报告力证自己的产品不是假货,但最终证实辛巴在直播间售卖的这款燕窝产品不过就是糖水。
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辛巴团队最终召回了全部售出的燕窝产品,并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
要知道,这款燕窝共计售出五万多单,销售额近两千万,需要退赔近八千万。
由此看:
职业打假对于净化市场还是有着一定积极作用的,特别是面对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职业打假人的存在,也可以时时给一些商家敲敲警钟。

但是打假是不是也应有一点人情味呢?
就如那些卖一些自制农产品的老人们和农民们,他们或许做不到大厂家那样井井有条,难免出一些包装上标识不完善之类的问题。
看到了善意提醒一下无伤大雅,结果一定皆大欢喜。
本来底层农民在网上做点小生意,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补贴家用,一面要学习适应电商规则的瞬息万变,一面又要本分地做好商品产出。
如果还被职业打假人惦记上,背上官司和赔付,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实在让人同情。
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也离不开法律,但法理始终不外乎人情。
衷心希望这些打假人,可以分出精力来多报道那些真正的不良商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8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