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象:当然本文的对象是那些希望运用游戏来促进某一方面的运用者而言,而不是游戏设计者!

- 能不能把我们的课程设计成游戏化的呢?
- 在课程中我们有啥好的游戏策略提升课程的游戏化?
经常被问到这样的两个问题,有时就“应付”一下就过去了,简单说来还是模糊了游戏机制和游戏化的关系,所谓模糊,就是有点本末倒置,简单说,游戏机制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的需要决定了游戏机制的设计,而不是割裂开来的两件事!
游戏机制其实有很多方式,最早若干年前就被广泛运用排名,勋章,等级等等!后面慢慢演变的有卡牌、桌面、地图等等!怎么玩,怎么用!说到底是根据需要来运用的,而不是任何一个模式,拿来就运用于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场景!这可能是个“错误!

举个例子吧!
若干年前,排名积分成为一种游戏化的时尚,在有心人的推动下,成为很多机构的学习模式或者是运用的良药。某机构就设计了全员的积分模式,后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大部分员工是不去关注,甚至部分员工是反对的。原因很简单,排名靠后的学员明知道无法达成想要的结果,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激励“。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在几乎所有的知名度比较高的游戏设置中,都会有“随机”事件的游戏成分,这其实就是把一种看到结果的游戏给删除掉的理由!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游戏机制就像各种功夫,而游戏化则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的应对的游戏机制!这两者是有关系的,但不是一回事!

那我们来说说,究竟怎么来达成游戏化呢?(有心者,我早就分享过!)
1、明确游戏化的对象
2、理清游戏化的介入模式,大抵是导入型和沉浸式两种!
3、解读需要游戏化地运用内容
4、寻找合适的机制匹配内容
5、测试及调整
这里解释一下,导入型和沉浸式两种区别
1、导入其实是跟内容有关联,但不是完全的切合,重要的是服务学习中的某一些层面。比如让大家具备竞争性的策略,让大家相互破冰的策略,让大家就某一主题反思的策略!
比如我课程中,与沟通有关的就运用了《阿瓦隆》《狼人杀》的桌游,都属于导入型的游戏课程!需要老师后期的跟进和总结,对应上相关需要解读到内容!
2、沉浸式基本代表着游戏本身就是与传达的内容是完全吻合的,甚至游戏的部分,互动的内容本身就是需要学习的场景。
这就是我自己研发的一套卡牌《魔咖》基本就是与内容的完全吻合,运用于相关内容之上,《魔咖》是围绕测评设计的游戏卡牌,可以运用到跟这个有关的相关课程中!

总结一下吧,游戏机制和游戏化,还是两件事,要学会游戏机制不难,可以多玩,多看规则,或者相关书籍等等!但是游戏化本身就是个非常难的一件事,因为这个属于再度创造,属于现场运用的模块!着实需要些时间的磨练来应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