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饲养周期长,维持需要浪费严重
一头肉牛国内正常的饲养周期为18个月到24个月,比发达国家迟出栏了3到5个月甚至6个月以上。如此长的饲养周期,饲料的回报率当然低。众所周知,牛是大家畜,维持需要的营养消耗是远远高于猪鸡的,有人进行了测算,饲养周期在两年的牛,用于维持需要的营养,占整个营养摄入的60%,甚至更高。羊的维持需要占营养摄入的40%左右,鸡鸭大概在35%。这就是为什么牛肉价格高起的根本原因,个中原因就在于维持消耗的浪费。我们知道肉鸡肉鸭的上市日龄已经必须精确到天,猪上市已经精确到周或旬。鸡多养一天就有可能吃掉本该获得的利润。牛维持需要的浪费基本是不被人关注的,很多人认为牛多养几个月无所谓,只不过多吃点草而已,成本不会增加多少。这种观点普遍存在,而且根深蒂固。

还有一个损失更不为大家重视,大家知道一般母牛性成熟期 8~12 月龄,公牛性成熟期为 9~15月龄,所有的动物过了性成熟期,生长就会减慢,脂肪积累比例就会增加,这个时候饲养成本就会明显上升,养18个月、20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牛岂有成本不高的道理,这种养法到哪里去赚钱?钱从指缝里漏走还没有一点感觉。
3.2 肉牛一生受苦受难、中间损失过多
目前,肉牛一生会经历至少3-5次运输,不同主人、不同圈舍、不同环境的折磨。那么,3-5 次周转,经纪人费用200元*3-5次=600-1000元,运输成本 150元*3-5 次= 450-750元,运输掉膘5斤*3-5 次*15元/斤=225-375元,运输换圈舍应激至少5天不长,每天耗料10斤*15天*全价料1.5元/斤=225元,运输死亡折算100元/头,合计每头牛1600-2350元。这1650-2350元养殖户是没有赚到的,养殖户赚到的基本上就是利息钱、人工钱和场地费用,能有盈利就要烧高香了。
3.3 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合理,屠宰业的丰厚利润
因为国内屠宰肉牛的企业少且屠宰量低,都是屠宰企业制定标准,把控价格,养殖户没有话语权,产业利润分配严重不合理,压缩了养殖环节的利润空间。
3.4 死亡率高,变相增加成本
各种原因将引起了牛羊的死亡率升高:运输应激、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各种传染病、 寄生虫病等等,其中运输应激和营养不良是人为因素导致的额外损失,占整个死亡的50%以上,这是需要从经营理念和技术措施两个方面去思考和着手解决。

3.5 营养研究落后,饲料研发滞后
肉牛的营养需要研究从国际上来讲,远远落后于猪鸡,也落后于奶牛,营养需要的研究大多也是建立在放牧补饲的基础 上,放牧补饲的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土地资源和草原供放牧,要满足中国的牛肉需要,必须走舍饲的模式,舍饲肉牛(包括肉羊)的营养需要研究严格地来讲,还处于起步阶段。饲料的研发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更是比猪鸡饲料落后几十年,相当一部分养牛户用猪料鸡料喂牛,引起的诸多问题制约着肉牛业的健康发展。?
4、应对措施?
4.1 品种改良
诺大中国,牛的品种很多,杂交、乱交的牛更多,很多己经分不清是何品种,生产性能更是无从谈起。东北地区引种西门塔尔杂交改良,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河南的夏南牛也算是改良成功的,地方品种很多,各有特点不细说,但是随着养牛积极性提高,全国牛大流通的结果必然是品种的混杂和无序。有两个品种可以关注,一是青海西藏的牦牛,这个产地标志比那些无公害、有机认证更硬朗,低海拔地区无法生长,这个品种可以做高档天然肉品:另一个比较一致的品种就是奶公犊,这是一个品种较纯的牛,中国奶牛的存栏650万头,每年可提供大约300万头左右的奶公犊。因奶公牛的品种基本上是荷斯坦,可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饲养,还可以生产标准化产品。

4.2 转变思想,快乐养牛
当前的肉牛养殖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养猪非常类似,犊牛断奶后先拉架子,最后育肥。这种方式貌似更适合牛羊,因为反刍动物过早催肥,精料用多了会引起消化道紊乱,发生前胃迟缓、胀气、酸中毒等,但是正是这种思想,限制了牛羊饲养的创新,使牛羊的饲养技术若干年没有进步。笔者多年从事反刍动物饲养及饲料营养研究,对牛羊的饲养和饲料及消化生理有与众不同的认识,首创了牛羊的全程精准营养快速育肥饲养模式,并诞生了波杜农牧牛羊全价颗粒配合饲料这项颠覆性的技术,让养牛养羊不用草或者少用草,让养殖户彻底摆脱大型机器(如 TMR、铡草机),不用再建大型青贮池,不用再分精力去研究如何让青贮饲料更有效率,真正解放了劳动力,让牛羊养殖变得轻松快乐。
4.3 经营创新,减轻养殖户资金压力
目前,国内的肉牛养殖90%以上是通过散养户进行饲养的。我们可以通过将自繁自育以及短期育肥结合在一起的“农户+公司”合作方式。公司统一在牧区进行繁育,然后将架子牛分散给农户进行饲养,由公司统一提供饲养管理和生产资料支持,最后公司统一进行回收,并进行出售,解决了养殖过程中,小型养殖户的技术不够、资金压力大等诸多问题。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较好的将我国传统分散养殖的小市场进行聚合并与大型养殖场资金充足、场地设施完善的特点相结合,既解决了农户卖牛问题,缩短了整体养殖周期,又给市场带来了稳定可靠的牛源,提高了整个行业的养殖水平。

4.4 模式突破,技术突破
上文提到生长周期过长,导致维持需要浪费和性成熟后饲料转化效率低造成的浪费,笔者以为这是肉牛养殖上最严重和最不被认识的浪费,要改变这种方式,必须要有完整的饲养模式,力求做到12月龄达到上市体重,也就是说从出生到上市,12个月,养到650kg,有没有可能?答案是肯定的,在充分保证肉牛瘤胃健康的情况下,在运用好粗纤维饲料的同时,给予足够营养浓度的精饲料,保证肉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
通过对饲料的改善,我们在肉牛早期可以对犊牛进行补料,实行早期断奶,犊牛早期断奶可以节约大量的鲜奶,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培育成本,同时由于犊牛较早地采食犊牛料等植物性饲料,可以促进消化器官尤其是瘤胃、网胃的发育,提高了生产性能和成活率,减少了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在肉牛的生长初期给予饲喂全价颗粒饲料,充分挖掘肉牛在生长前期的潜力,极大的提升了肉牛的早期增重,为肉牛后期的生长奠定基础。通过在肉牛营养上攻克,突破传统肉牛的饲喂方式,我们相信全价颗粒饲料的应用与推广会极大的缩短肉牛养殖周期,为肉牛的规模化发展推波助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4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