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杜老师。
最近刚刚期中考试完,有很多家长问
“孩子在考试过程中经常一些会的题反而做错,
一些非常难的题反而是对的,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
这就是粗心,但是粗心这个词太宽泛了。
如何去解决粗心的问题,这个其实挺难回答的。
本着一劳永逸的原则,我录了个视频,说一说我的看法。
↓↓↓↓↓
孩子考试粗心如何去解决?
首先思考一下粗心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当然是人的问题。
比如你家孩子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就容易粗心;
你家孩子生活中不条理、丢三落四,就比较容易粗心。
所以真的想从根上去解决粗心问题,
得不断地去扭变性格和习惯,尤其是习惯。
习惯问题不解决,所有的东西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第二,家长问如何能快速解决“粗心”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快速解决,
它需要手把手地一点儿一点儿地去把这个问题给抠出来。
首先,需要让这个孩子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性。
那就需要去引导他进行自我反思,
比如丢给他几个问题:
- 你如何能把自己会做的题做对?
- 如何快速地发现你的错题?
- 如何才能有效地去改错?
丢给他这样一些问题,先让他自我思考,
思考完了之后你再和他去探讨。
这个过程中不论对错,只要他的思维成熟度慢慢起来了,
对这个问题真的有了自己的认知,而不是说一个灌输的观念进去,
这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第一层——他认知到了粗心。
如果咱们只是一味地灌输:你应该应该怎么怎么做,你不应该怎么做……
这时候白搭,因为他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性。
第三,如果他已经认知到了粗心,则从一些方法论的角度上去帮他去改变这些问题。
可以将审题和做题模式化、模板化。
#比如审题时标关键词。
什么是关键词?
题目中“正确”、“错误”这种就是关键词,
“升华”、“吸热”这种也是关键词——即教他去标记关键词,
关键词一般就是一些结论性的词,而不是一些修饰性的词。
先让他去分析关键词,标记下来。
#再比如,做题的过程中不要跳步。
像数学的话,出现的计算错误主要是因为跳步,
比如跳“去括号”这一步,或者跳“去分母”这一步,
就会出现漏乘或者是符号问题,这些小细节咱们去规范掉。
第四,通过优化标记习惯和检查,提高正确率。
是这样的,一个正常人的正确率大约在90%,
如果你家孩子的正确率只能达到80%,
你可以抛给他一个问题:
首先,“你如何提升到一个正常人的水平?”
如果提升到了,那“剩下的10%你应该如何获得?”
一遍过的人有,很少很少,剩下的10%主要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论去解决掉。
比如你做完题之后,你心里会产生一个直觉
——这个题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比方说你算出来一个四分之根下98这种东西,大概率是错的,因为这种数太不正常了。
如果你产生这种直觉之后,不要立马检查,先做个标记,
比方说这个题,我在题号上画个圈,再去做剩下的题,回过头来再去检查。
检查的时候不要用同一种方法去检查,
因为同一种方法会让人产生固化思维。
就是你用一种方法做题,必须要用第二种方法检查。
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背乘法口诀表背错了,三七二十二。
那他做题算3×7的时候,顺手就把22写上去了,
如果他再回头去检查这个题,还是用乘法口诀表去检查这个题,
一定检查不出错误来,这种叫系统性的认知错误。
那这个时候应该如何检查呢?
乘法的本质是加法,3×7即7+7+7,加法是一个运算法则,
法则是不会出错的,记忆会容易出错,
所以规则是靠谱的,记忆是不靠谱的。
换一种方法去检查,才能够发现你的错误。
第五,如果前面都做了,可以平时限时训练考试能力。
有些孩子平时就懒懒散散,做题磨磨蹭蹭。
但考试是个限时考试,一限时他就紧张,就会改变自己的做题速度,
那当然正确率会下降,所以平时考试化,考试平时化,
这个时候才会心态上稳定,速度上稳定,应对策略上稳定等等。
所以总结一下,主要是通过五点解决“粗心”问题,
不过做个更抽象的总结,就是三点↓ ↓ ↓
第一点,让他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就是抛给他问题,和他去探讨,然后刺激他思考。
第二点,通过方法论去优化考试能力。
第三点,通过平时限时训练去训练正确率。
好,这是我对于“如何提高自己正确率”的一些看法,
如果您有其他的一些想法,欢迎评论、点赞、转发,
咱们今天就分享到这儿,谢谢大家。
(严禁转载,盗版必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4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