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红德智库博客《最后一公里的布局》(汉唐归来红德智库博客大参考)

周国建立之初,季历靠着恭顺的姿态赢得了武乙的信任,获得了代行商王在西部征伐的权力。有了商王的背书,季历四处征伐,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程国义渠、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皆被周军击败。商王文丁(武乙之子)为表彰季历的赫赫战功,封其为伯候,成为西部诸侯之长。

在大力开拓的同时,季历也在小心翼翼地侍奉着商王朝。每次出征得胜归来,季历都会给商王献上大量的战利品。但实力的此消彼长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平衡,表面的恭顺已经不能打消文丁的猜忌。当季历再次受诏前去朝见时,等待他的已是一条不归之路。

汉唐归来红德智库博客《最后一公里的布局》(汉唐归来红德智库博客大参考)

关于季历之死,《史记?周本纪》中只写了一句“公季卒,子昌立”,似乎季历是正常病故。但在《史记?龟策列传》中司马迁又借宋元王之口说纣王“杀周太子历,囚文王昌。”这里的周太子历应是季历的误写,纣王杀季历在时间上也对不上,应是讹传。故而司马迁并没有将此写入周本纪,而是借由他人之口给后世留了一条线索。而在《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就直白多了,只一句“文丁杀季历”。

季历死后,继位的姬昌虽有心复仇,却奈何实力不济,只能隐忍发展,等待时机。过了几年,文丁去世,其子帝乙即位。当时东方的淮夷诸部强盛,联合了盂方、林方对商朝步步紧逼。姬昌也趁机伐商,帝乙两面受敌,难以应付,只好先稳住较弱的周国。帝乙任命姬昌接任季历的西伯之位,并将女儿嫁给了姬昌,以此作为和解的条件。姬昌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足时间,同意与商王联姻。此事见于《周易泰卦第五爻卦辞曰:“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此处的妹不是妹妹的意思,而是指的是少女,归妹就是嫁女的意思。

周、商和解后,一直到帝乙去世,几十年里两国都未曾兵戎相见。纣王继位后,继续执行帝乙的国策,将主要力量用于征讨东方。但又不放心周国,于是召姬昌前来。季历之死在前,姬昌明知此去凶险,但他还是选择去了。此时姬昌完全可以不冒生命危险,直接联合淮夷伐商。从后来商朝与淮夷几十年的拉锯战来看,淮夷的实力与商朝旗鼓相当。如果姬昌决意起兵,周国很有可能成为压垮商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如此一来天下可能就是淮夷的了,周人的累世经营就功亏一篑了。故而即使有生命危险,姬昌也要前去稳住纣王。让商朝与淮夷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汉唐归来红德智库博客《最后一公里的布局》(汉唐归来红德智库博客大参考)

姬昌一到朝歌,就被囚禁于羑里,一关就是七年。七年里姬昌没有闲着,推演出了《周易》。纣王也没有闲着,对东方的用兵接连取胜。志得意满的纣王渐渐飘了起来,对周国的防备也松懈下来。周国大夫散宜生嗅到了转机,效法伊尹商汤,献珍宝美女于纣王。纣王高兴得忘乎所以,就释放姬昌回国了。

姬昌清楚此次侥幸得归只是纣王的一时疏忽,也明白一旦东方被商朝平定,自己必是下一个目标,留给周国夺取天下的窗口期随时可能关闭。为了尽可能的抓住时机,姬昌一回国就紧锣密鼓的开始各项准备,筹划与商朝即将到来的角逐。

姬昌先是征伐西方犬戎、密须等国稳定后方,接着又东伐黎、邘,南伐崇,建立伐商的桥头堡。与此同时,姬昌求贤访才,在谓水之滨寻到正在垂钓的姜子牙。君臣二人相见恨晚,姬昌当即拜姜子牙为太师。在姜子牙尽心辅佐下,姬昌内行德政,外结诸侯,实力大增。随后又把都城从周原东迁至丰邑,静待时机。

汉唐归来红德智库博客《最后一公里的布局》(汉唐归来红德智库博客大参考)

姬昌寻访姜子牙

在姬昌积极备战的时候,商王朝内部却爆发了危机。对淮夷的连年战争耗空了国力,纣王却一意孤行继续用兵。他对民众横征暴敛,自己却骄奢淫逸。少师比干、太师箕子是纣王的叔叔,微子是纣王长兄。三人忠心为国,多次劝谏。纣王非但不听,反而杀了比干,箕子被囚,靠着装疯卖傻才躲过一死,微子被迫出奔,朝廷重臣凋零,人心尽失。这时姬昌还未出师就已亡故,儿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武王承父遗志,继续积蓄力量,又把国都东迁到了镐京。

汉唐归来红德智库博客《最后一公里的布局》(汉唐归来红德智库博客大参考)

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047年),武王在孟津观兵,前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多个,诸侯都说;“可以伐纣”。武王看到几个大的诸侯都没有来,说还未知天命,现在还不行,遂班师而还。过了一年,商朝征伐淮夷大胜,东方战场已进入尾声。时不我待,武王再次举兵,各路诸侯来孟津会师,兵力达五万之众。

此时的纣王正沉浸在东征胜利的喜悦中,依然认为自己由天命所佑,根本没注意到西边的危险。朝歌城中的庆功宴饮通宵达旦,直到周军进至牧野才被惊散。攸候喜统领的十多万东征军还在凯旋的路上,纣王只好用奴隶、战俘拼凑起来的十七万乌合之众与周军决战。结果决战时商军倒戈,纣王败走自焚,商朝走到了末路。

周灭商之战看似是由多个偶然造成的反转,使弱小的周国战胜了根基深厚的商朝。但偶然之中,又藏着必然。就拿其中最重要的偶然因素来说,从文丁开始,商朝的主要精力一直在与淮夷死磕。但凡拿出一部分兵力去攻打周国,就可能永绝后患。但这种假设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是商军西征弱小的周国,强大的淮夷来背刺,商朝可能亡得更快。

先打硬茬子,最后捏软柿子是历朝君主的普遍选择。秦灭六国之时在打下韩魏以后并没有继续向东拿下富庶的齐国,而是北击燕赵、南下攻楚,最后逼迫齐国不战而降;隋文帝时先北击强敌突厥,稳定后方以后再南下伐陈;朱元璋时先打有野心的陈友谅,再攻不思进取的张士诚方国珍清军入关时,也是先追着李自成打,而后才慢慢收拾一盘散沙的南明小朝廷。反着来也有,就是宋太祖。宋太祖拥有大宋王朝的最强武力,却贪便宜先打了南唐,把至关重要的幽云十六州放在了次要位置,坑惨了子子孙孙和大宋百姓。

所以商朝的这个策略是没问题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疏忽了两点:一是没有看透周国其实是一个伪装成软柿子的硬茬子;二是与淮夷连年的战争掏空了国力,纣王又太急功近利,把所有的家当都投到了东方,给了周国机会。

反观周国,看似像是赌徒开挂一般,一战就轻松地赢了天下。然而表面上毫不费力的背后却是几代人跨越百年的竭尽全力。古公亶父艰难开局,奠定基业,季历与姬昌隐忍负重,积蓄力量,武王精准把握时机,这才有了一战定天下。这一路走来历尽坎坷、如履薄冰,一步之差就可能断送全局。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国家的崛起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深耕发展多年才能有所收获。像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动不动就赌国运的行为只能逞一时之强,若真的陷入长久对抗,必败无疑。所谓“皇国兴废、在此一举”既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本国民族的不负责任,其行为丧心病狂又愚不可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3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