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初,正在使用微信的人们,有近百分之六十将朋友圈设置为了仅三天可见。
我们明明相谈甚欢,但关于朋友圈我能看到的只是在大背景图和小框的头像下一条单调到有些刺眼的横线。


在现如今社会,朋友圈已经成为中国式社交的缩影,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而发表朋友圈的主要核心离不开“表达”二字,也就是进行自我表达其中,包括私人的情绪生活状态以及对某件事情或者某样东西的所感所悟。
当然也包括公众表达也就是对一件事情的评论,行业的判断或者专业的分享等等。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表达,无论是理性的还是客观的,无论是愉悦的还是忧伤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时间锁。
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以习惯戴着面具生活,最早开始朋友圈确实是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场所。
但是随着朋友圈的普及,再加上朋友圈里什么一样的人都有,出于某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朋友圈设置全可见。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
“做一个不动声色的成年人,毕竟不是所有鱼儿都生活在一片海里。”
无可分享生活并没有年轻人所想的简单,当初还未入社会之前,大家对世界充满美好的幻想。
生活的残酷,让成年人恍然醒悟,生存连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了,更加没有想要分享的欲望。
有网友曾经是非常喜欢发朋友圈的,生活中看到一点点新奇的事情,都要发一下朋友圈。
在那段美好的日子里,路上的一朵小野花、花花绿绿的衣服、一只小猫都可以成为她分享的内容。
回想那段时光,网友感到十分幸福。然而,就在她以为日子会这样过下去的时候,残酷的生活将她的幻想打碎。
结婚后,她开始感到生活的压力,房贷、车贷让她和老公两人的日子变得拮据。
这还好,几年后他们拥有第一个孩子,生活开始变得艰难起来。财米油盐样样要钱,孩子的奶粉尿布衣服统统要钱。
原本美好的生活,这是变得一地鸡毛,每天带孩子使得她心力交瘁,除了工作,带娃还要打扫卫生,她已然失去对生活的乐趣,更没有想要分享的欲望。
一有时间,就想着赚钱和睡觉,根本没有心思再去发朋友圈,也没有心思再享受生活。
不是不想发,是没时间发,也没欲望发。网友表示,发又怎么样,不发又怎么样,发了生活就能给改变吗?
不能,吐槽只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糟糕。
发了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吗?不能,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有的人的快乐还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
有发朋友圈的时间,不如想想怎么赚钱,怎么改变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


朋友圈发不发都不重要。
想发就发,不想发就不发。
如果为了发朋友圈而假装自己活得很精致体面,倒不如戒掉它,踏踏实实地认真过好每一天。
说白了我们都是活在现实中,有些假象其实没有必要去蒙蔽别人。
朋友圈打了又删,删了又打,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纠结。
当然了,希望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真的过得很好,至少要比在朋友圈里呈现出来的好。
像扬帆的船,不惧风浪,盛大哗然。
既有梦想的泰坦尼克号可以冲破冰川,也有现实的面包牛奶可以安身立命。
我们不必为了朋友圈而活,要抛弃它还是拥有它,决定权在你手里。
生活嘛,有发生,有记录,也才有纪念,不管是在心里,还是在朋友圈里。

我们带着不同的心情,有人分享带着“妈妈味道”的一顿很普通的饭,有人分享来自三亚“空中餐厅”精致的刺身。
有人分享梅里雪山上能够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光,有人分享一个很普通的早上能够把碎发照出金色的太阳。
有人分享春日限定的青春模样,有人分享裹着围巾漫步雪地无尽的遐想,有人分享清早起床可可爱爱的“蓬头垢面”,有人妆容精致,清丽漂亮……
你可以分享难过,分享无奈,分享一堆叽里咕噜的废话,分享不能理解的乱七八糟,没关系的,只要你肯分享,我都有在好好地看,我都会好好地听。
不要去担心别人会不感兴趣,不要感觉频繁的分享会让人显得廉价。
我们的分享欲确实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满载欢喜被消耗殆尽再重获新生。
而我所希望的是,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不要被恐惧陷滞对别人分享的回应。
希望我们会一直是爱分享的人,一直会是接住别人分享欲的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1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