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过麦田,麦田一片金色。脚步掠过乡村,乡村一片新颜。歌声飘过水波,水波一片清明。
六月,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乐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东平街道徐徐展开。
产业更优,振兴前景愈发广阔
这是牌子村村民苏肖肖的朋友圈,丰收带来的喜悦在她质朴的笑容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刚从泥土里拔出来的胡萝卜被整齐地摆放在田垄上,远远望去,像一条绵延不绝的“金丝带”。在牌子村这片240亩的胡萝卜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弯着腰将新鲜出土的萝卜摆在田面上,伴随着镰刀发出的“嚓嚓”声,萝卜们头顶的叶子被割掉,一根根“小金条”被有序地码在保鲜袋里装车运走。
“好吃”又“好卖”是牌子胡萝卜种植基地的招牌。据悉,这片基地的胡萝卜平均亩产在12000斤左右,表皮光滑、又甜又脆,市场评价非常不错,采收后直接被河北、广东、安徽等地的菜商收购走。
“从种萝卜到收萝卜,每年能干四五个月,每天100多块钱,在家门口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日子越过越好啦。”苏肖肖说。让农民有地种、有活干、有钱赚是东平县东平街道发展乡村农业的导向,通过“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实现村集体与村民收入的“双增双赢”。
今年,为解决整体面上农业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的发展短板,东平街道瞄准“增加村集体收入、帮助群众家门口就业”这一目标,在充分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在无盐、望村等地建立多处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截至目前,无盐蔬菜大棚已初具规模,建成大棚10个,近期将完成剩余64个大棚的建设;望村蔬菜大棚预计建设大棚18个,土地清表已完成,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更美,振兴底色愈发明亮
夕阳照射下的稻屯洼湿地公园,水色如碧,花开正艳。虽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已然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一句“大变样”道出其中真谛。
稻屯洼湿地公园位于东平县城西部,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为打开城市与生态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局面,今年5月,东平县东平街道投资1000余万元对湿地公园的起步区进行品质提升,力争将其打造为县城的“西花园”。
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大变样,不仅让群众感同身受,更有数据加以佐证,新铺设沥青路23800平方米、塑胶跑道3000平方米、大理石板1400平方米、植草砖3000平方米、维修木栈道7000平方米、清淤活水广场5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亮化灯带4000米……
绿色,是东平街道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综合“护山、清湖、疏田、治污、植绿”等策略,呈现出山青、水秀、田良、草绿的美景。下一步,街道将继续保护好蓝天、碧水和净土,为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未来厚植绿色底色。
民风更淳,振兴动力愈发强劲
“尽量编的密一些,不能太松,不然底儿兜不住……”在东平县前海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们正在活动室里编织手工艺品,一个个精美的藤筐、竹篓不仅让她们实现了口袋鼓起来,更丰富了她们的精神生活。
“对我们这些老头儿老太太来说,实践站是一个可以给精神充电的好去处,今天学学书法,明天听听戏,后天下象棋,安排地满满当当,退休生活也不无聊了。”虹桥社区的赵大爷笑道。
赵大爷口中的这些活动只是东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缩影。近年来,街道在系统整合资源、服务聚合人气、活动融合生活上下足功夫,把“高大上”的政策理论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于润物无声中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民生诸事、群众关注才是“国之大者”。街道赤脸店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原有工作架构的基础上,将党群服务中心的部门全部打通,通过公安、民政、环保等多部门的联合参与,精准对接群众在婚姻家庭、社区治理、防诈骗等领域的现实需求,真正使服务贴近实际、贴近居民,群众满意度得以大幅提升,焕发出乡村文明的新气象。(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邹聪 报道)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1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