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的特点不包含(自我探索小结)

来源:【温州新闻网】

自我探索的特点不包含(自我探索小结)

潘美新展示他的镂空雕作品。 苏巧将 摄

自我探索的特点不包含(自我探索小结)

《万里江山颂》(局部)

温州网讯 以各种书法形式写就的大量汉字、最小只有2毫米的大量青田石石印,最终它们合力演绎成鸟兽虫鱼、山川名刹、人文历史等鲜活图景,而想要细读这些文字和印章,需要借助放大镜……近日,在潘美新位于鹿城双乐住宅区的工作室兼起居室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全息艺术作品——《万里江山颂》。

毫无疑问,《万里江山颂》是个庞大且内容十分复杂的作品,而且它的创作者每天仍在为它增加长度和内容,这让8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显得满满当当。

“30年来的每一天,只要没有特殊事情,我都会坚持创作,直到做不动为止。”74岁的潘美新告诉我们,《万里江山颂》这一作品所用材料,前面部分主要用温州产皮纸,后面部分都用安徽产宣纸,“每张宽1米,高2.4米,到目前为止共用了5吨多墨汁。整个作品主要由4种艺术构成——汉书成画、佛经艺术、石印艺术、大篆文图案和自创书体构成的‘错觉艺术’”。

作为中国石雕界的艺术家,潘美新在收益丰厚的雕刻事业鼎盛期,转而投身于很难带来经济效益的“全息艺术”,这让他在温州的民间艺术界堪称“另类”,也有人称他为“怪才”。

而如果回望了潘美新的人生,其实他所有的选择又是有迹可循、可以理解的,正如他对生活的理解是这样的:“人的一生中,时间是比钱更宝贵的,我没有浪费时间,一直在拼搏,想通过我的作品探索一个人到底有多大能力、能干多少事情、能开拓出多大的艺术天地。”

出生于温州石雕世家的潘美新,祖父潘鹤亭、外祖父阮文林、伯父潘雨辰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石雕家。自幼,潘美新即展现出对书法、美术、雕刻类艺术的爱好,13岁时,他用祖传技艺雕刻出的作品,已经开始不断得到亲友和收购者的夸赞,很多塑像,小小的他看一眼就会做,“有时候伯父潘雨辰从杭州回温州看到我做的作品,都会惊讶地说‘美新,你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满足于只是传承技艺,潘美新更乐于主动探索创作更精美生动、具体而微的动态石雕。支边干农活时观察到的动植物和每天十多小时的苦思勤练,让他在22岁(1971年)那年就技艺成熟,先后创造出无带筋石雕、卧式石雕、草虫雕、千年微型茶具、千年微型古具、满地诗石雕等,在构思和雕法上改变了千年青田石雕的传统造型和技法。他雕刻的螳螂、蟋蟀、纺织娘等小动物,物态纤毫毕见、呼之欲飞,作品曾经多次参加全国大型艺术品展览,并在香港举办展览,行家叫好,石雕艺人亦纷纷效仿学习。上世纪80年代,潘美新开店专卖自己雕刻的石雕作品,购者如潮,他也成为温州最早的一批“万元户”,被人叹为“从地上捡钱的富翁”。

在石雕事业鼎盛期,潘美新的志向却更高了。为另辟蹊径、独创技艺,他陡然关闭了自己红火的“敛钱库”,每天基本24小时蛰伏于亭子间,很多相熟多年的老朋友甚至以为他失踪了,殊不知,那时起,他已经选择了要去攀登更高的艺术山峰,希望能在书、画、印方面独树一帜。在创作大型艺术作品《万里江山颂》之前,他投入微书、微字画、字中画、画中画、写意微字画、泼染画、隐形字画、汉书成画、重线画、佛经艺术、微宏观书画、形意字中画、黑墙体、斜书、新八分体、微型篆刻、有型篆刻、无型石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他用甲骨文、金石文、篆文等组成古文字图。

“潘美新对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种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非常刻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作为潘美新多年要好的老朋友,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潘一钢谈到。

“我的生活中有酸甜苦辣和困境,自己努力去应对就好。我的价值体现在我的作品上,《万里江山颂》的产生足以表明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要把它献给国家长期展示和宣传。要是大家都很敬业,能用心去做每一件事,那这世界真是美妙不可设想。”老友们的关心让潘美新感念,如今的他仍坚持着《万里江山颂》的创作,每天写上七八幅,因为感觉时间越来越紧迫,创作之外的潘美新日常生活极尽简约,与朋友们的交往时间都在压缩。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海边的温州人,他吃饭如今非常不讲究,不吃海鲜,每天就是简单的面条、米饭、蔬菜。对于物质生活的低标准,潘美新不以为意,他说现在的自己感觉很幸福,每天8小时睡眠睡得很好,每周到广场路看望下老母亲,“没钱,但是精神很轻松。”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0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