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正在重构着中国青年群体的职业选择和劳动实践。随着近年来以外卖、网约车、直播为代表的平台经济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一幅青年劳动者“奔赴零工”的择业景观。
从现实的经验考察来看,当前的青年群体在职业选择上相较于传统的工厂体制更倾向于零工体制,究其原因则是劳动者认为零工体制更加自由。
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即使隐藏在零工体制下的以算法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劳动时间控制被不断地揭露出来,青年劳动者依然对此趋之若鹜,呈现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择业现象。
这不禁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众多研究已经指出现阶段零工体制下“自由”的虚假,劳动者也深深感受到了隐藏在劳动过程中的时间控制和“不自由”,而青年劳动大军却依然对零工工作趋之若鹜呢?
不少学者意识到,时间会从情感、行为和制度等层面影响人与社会,特别是在劳动规训体系中“时间”更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既往研究中,时间维度是我们理解当下不同劳动体制下工作规训的重要面向。这些研究虽然看到了时间在劳动体制下的不同作用和时间因素的外在解释,却忽略了个体对时间感知的细致解释和不同工作情景与时间机制的相互作用。
1. 制造社交
相比于上一辈的劳动者,新一代的青年劳动者更看重工作带给自己的成长,更注重“意义”的生产,更喜欢新鲜事物的冲击感。尽管零工体制下的工作有着更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对于青年劳动者来说恰恰极具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零工体制打破了工作地点的固定化,使劳动者变成了流动的“哨兵”,消解了单一劳作环境下的无聊感;其二,由于零工体制下环境的不断流变,劳动者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增强了劳动过程中的互动性;其三,互动的增加重塑了劳动者的工作样态,将劳动时间重新嵌入社会关系中,赋予了劳动及劳动时间新的社交意义。
2. 把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
事实上,想要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零工体制下的劳动者依然要投入相当长的工作时间。受访对象PTQ曾在直播行业工作过一年,他直言自己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甚至凌晨了还在加班,但其依然选择成为一名零工劳动者。田野资料显示,绝大部分的受访对象都认为零工体制下的劳动时间长度和工厂工作时长相差无几,甚至更长,但不同的是,零工体制在某种意义上使劳动者拥有了“时间权力”—能够自由地安排工作时间。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从事外卖、快递、滴滴、直播等职业,而不是去工厂?作为一个“00后”,我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也不愿意再去工厂,因为我觉得工厂里没有自由,没有自己的时间。
上下班自由啊,我当过外卖员,现在也在干外卖,是众包骑手,想接单就接单,很自由的,我一个朋友是专送骑手,除了午晚高峰一定要在线接单,其他时间也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从受访对象的言语中,可以发现其对零工工作的自由感知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时间支配权的掌握上。零工劳动体制下的弹性工时使得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工作类型和工作时间段,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劳动者对时间的支配权和选择权,使其产生了一种“掌握在自己手上的”的时间觉知。
副业之所以能在近些年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时间的自由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兼职猫平台数据显示,文案编辑、主播等等不受时间限制的线上副业现在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3. 工作情景的内外交替为劳动者提供了“喘息”机会
众所周知,工厂劳动体制下,工作时间内劳动者必须在固定的工作岗位进行单一化的操作,无论工作时间长短,劳动者一直持续地参与其中。而在零工体制下,打破了持续性的工作状态,没有对劳动者的总体工作时长进行限定,也没有对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做出规定。
在厂里干活很烦人,不仅时间长,而且不能跑神,要一直加料。送外卖的话,没单的时候就是在等单,等单的时候可以打游戏、可以聊天,也可以看视频。
在受访对象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在劳动过程中,零工体制下的工作情景也有内外之分,这是和传统的工厂劳动体制最大的不同,也是导致劳动者时间自由感知的根本所在。
在人类的劳动史上,时间始终是影响劳动者自由体验的关键要素,但在不同的劳动体制下,都遵循着其自身独特的时间规训体系。当下青年群体的择业偏好呈现出“去制造业化”和“奔赴零工”的就业景观,工作时间的长短和时间控制已不足以解释青年劳动者的就业选择。
平台经济与数字劳动的发展,为理解零工体制下的劳动过程及劳动自由提供了新的视角,除了关注技术的核心作用之外,更应该关注身处其中的劳动者的个体体验与时间认知。研究从“工作情景与时间体验”的视角切入,一方面看到了两种不同劳动体制下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将劳动者带回了研究的中心,能够更细致、深入地探究零工经济背景下青年群体的劳动政治。
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工厂体制下的时间规训体系,零工体制下的时间规训体系使劳动者更容易产生自由的劳动认知,其本质则在于工作情景流变和时间分配权力的部分让渡构建了一个弹性时间空间,使劳动者产生了零工体制下散漫的时间观,从而形成了“工作自由”的个体劳动感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 (ID:china-youth-study),作者:唐晓琦(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原文标题:《工作情景、时间体验与不同劳动体制下的自由感知——关于青年群体“奔赴零工”现象的反思》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0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