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王肇文是干嘛的呢,抖音的王肇文是干嘛的呢视频?

不把网红当回事的他

还是要带货,这或许就是网红的归宿

过去两个月,一个名为“张同学”的抖音账号横空出世,如坐上火箭一般蹿红,只发了44条视频,条均点赞近百万,话题阅读量超50亿,吸引1500万粉丝。

扒火炕、做豆腐、赶大集、到村头商店买肉买酒……以农村单身汉形象出现的张同学用浓烈的纪实色彩,讲述了东北乡村里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这种高清的还原之下,不少粉丝留言说,羡慕这种生活,在线上点赞观看不过瘾,还有人驱车几百公里前往张同学拍摄处打卡留念。

现实生活中的张同学则是一位生活在农村,已婚已育,曾外出务工,在家做短视频创业的中年男人。如今,他似乎过上了明星一般的生活:接受采访、认识客户以及被粉丝缠身。晚上九点,在打了一天电话后终于拨通了张同学的电话,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应了网上对他有团队、拍摄农村脏乱差的质疑,讲述了走红之后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故事。

张同学说:“在别人眼里可能我是个网红或者明星,我自身看得不重。”不过他也坦诚说做短视频是看到了线上赚钱的机会,他不排斥广告和带货。

抖音的王肇文是干嘛的呢,抖音的王肇文是干嘛的呢视频?

张同学部分作品截图

短视频做出了大动静

中国新闻周刊:什么时候开始做短视频的,之前有没有接触过短视频拍摄?

张同学:去年7月回到村里,才开始做视频,之前是个生手,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和设备,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平常拍摄也就是一部手机和两个支架。

中国新闻周刊:回到村里就想做短视频吗?有什么规划?

张同学:去年回到村里,真的没啥可干的,看到线上流量的发展,抖音也是公开式的创业平台,就想着找一些机会。那时候就一心想做短视频了,自己也爱玩,爱好拍段子,没提前做好文案和计划,更别说商业发展规划了,其实我拍摄的时候也一样,很多都是现场拍出来的段子。我就是想在上面拍些段子,涨些粉,赚些钱。

中国新闻周刊:有想过做短视频会做出这么大动静吗?

张同学:没有,不过我之前帮别人做的账号还是有点名气吧,我对我自己的段子,还是很有信心的。之前没有这么热的时候,按照平常的流量,到今年底粉丝也能破个150万到200万左右。

中国新闻周刊:觉得自己的视频为什么会火?从内容产品的角度总结一下。

张同学:其实视频能不能火,主要还是由视频本身质量决定的。以前可能搞笑视频更吃香一点儿,比如撞一下头或者做一些搞怪的事,没准儿就能上热搜,涨个几万粉丝甚至更多。但现在我感觉线上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都用上平台和技术,所以能火的视频,应该属于技术流,技术越高,包括剪辑制作,在每方面都做到精致,这样作品才更容易突出重围。

中国新闻周刊:火了之后是什么感觉?

张同学:其实我没什么感觉,要是了解我就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了,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个网红或者明星,我自身看得没有那么重。家人和朋友也都比较淡定。从去年我就开始拍摄短视频,之前给别人做的账号也挺优秀的,我自己的账号一下火起来,真没有想象中那种感觉,就是网红、名人了。

现在很多粉丝来家里合影、参观,说实话挺困扰的,也想些办法处理这个事,因为粉丝来打卡这个事避免不了的,但是在疫情期间很麻烦,接下来也会针对疫情防控,安排严格一点;另外就是我可能会找适当的时间见粉丝,如果我正在拍段子,可能拍完之后会有时间来做这个,毕竟人家是因为喜欢你才大老远来的。有人从营口开两三个小时车来的,看不着人的话,他们可能也会有失落感。

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回到村里,之前是在做什么工作?

张同学:其实我一直都在农村,从小到大在这个地方土生土长,不过不念书之后我也出门打过工,我的家人一直留在村里。之前我在大连做过小型企业管理,算个不那么正规的白领,在外面漂泊五六年,和家人相处也不多,去年回来了。

中国新闻周刊:视频里出现的都是朋友?有没有想过他们也火了?

张同学:是村里的朋友,带火身边人,这个之前真没有想过。

中国新闻周刊:粉丝们很想参观用来拍摄的房子,那个房子是自己家的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张同学:那个房子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老房子,房龄有四十多年了,平时没人住。这么多年,虽然也翻新过,但还保留着原来那种面貌,村里其他房子都不是这样了。我小时候在这里面长大,一方面是怀旧,另一方面我自己家住得不远,但家里有小孩比较闹,没法拍摄,就选了这里。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质疑视频里的农村生活,甚至有人说是脏乱差,拍这些想传递一些什么?

张同学:我也会看一些回复和评论,很多粉丝说,看你的作品很解压,而且也向往农村生活。其实我在作品当中,表达出来一些我内在真实的东西。

这个事情,就像看电视剧一样,每个人感觉都不一样:有人说张同学表达了一个单身汉脏乱差的形象,这是有点客观的看法;更多时候大家会说看完视频很解压,很有意思。比如前几天拍摄磨豆腐,大家会发现原来农村还有这种传统做豆腐的手艺,这些本就在传达农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只不过是现在这个季节,题材会受限。

中国新闻周刊:看过李子柒吗?这个磨豆腐和她做农活是不是有点相似?

张同学:虽然题材有点相似,但是通过视频表达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李子柒表现的是人家向往的生活,我拍摄的都是身边发生的邻里之间那点事,在表达上稍微有点粗犷,但是接地气,也写实。

中国新闻周刊:喜欢在农村的这种生活吗?

张同学:我一直都在这里生活,没有离开过。2013年、2014年,在外面我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修理厂,那时候赔了不少钱,三四十万是有的。在我眼里是很多钱,赔完钱之后,感觉自己天天晚上睡不着觉,那个时候得了抑郁症

后来我就放弃了修理厂,等回到老家就感觉心里一下子就非常恣意,家乡每一个角落,甚至空气都让人感觉舒服。我好像一下子就从困境中走过来了。虽然我没有什么钱,但后来我对物质看得非常淡,感觉最重要的还是每天活得有点意思。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会觉得快乐吗?有没有想过不火了怎么办?

张同学:其实我一直都挺快乐的,只是说那个阶段比较特殊。回到老家以后真的对什么都看得非常淡。不火也很正常,太阳不能永远升到最高点不落吧?账号不起来,我心态是这样,起来了,我心态也是这样,再落了,我心态也不会变。

没野心,不接受投资

中国新闻周刊:最开始就抱着简单的目的,谋个营生,才做了这个事对吗?

张同学:应该可以这么讲。说实话账号做起来了,但我现在确实一分钱都没赚到。这也没啥,我个人心态挺好的,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经历的事情比较多,磨炼出来了。我说你可能不会信,但我真没什么感觉,现在唯独有一个变化,就是每天有很多媒体来找你,商家来找你,粉丝来找你。

中国新闻周刊:会不会接商家的广告?团队会扩建吗,怎么招人?

张同学:后期估计得看是什么广告,如果要是想要商业效果特别大的商业广告,我可能不会去接。我主要还是以自己的拍摄节奏为主,想把更精彩的内容呈现给粉丝们。团队肯定会扩建,只有身边这几个哥们朋友肯定不行。招人就随缘了。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的内容比较写实,有点像纪录片,后续在内容上有什么规划?

张同学:我想展现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家乡风土人情,农村种地等写实题材,后期还可能讲张同学怎么在村里创业。题材可能会有改变,但是这些新段子还没有拍完。

中国新闻周刊:有投资人找你的话,是否接受投资或合作?

张同学:这个我不会考虑,目前还是想自己玩,感觉人家要是签你的话,肯定是想把商业化放大,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就会把人设给毁了。

中国新闻周刊:火了之后,会有野心了吗,想做更多的事?

张同学:我还没有那么多野心,还是求稳,一步一步往上走。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大的事。比如带货,我是这么想的,别人可能感觉卖得越多越好,但我会要求东西质量好,哪怕只能卖一千单,我就卖一千单,不求卖多少赚多少。

中国新闻周刊:不会想赚到很多钱的事吗?

张同学:说实在的,已经有了就不要要求更多了。钱这个东西够花了,非得要求更多干嘛?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够了吗?

张同学:现在没赚呢。

(孟倩)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9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