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要迎来省考,最高2000:1的竞争力,卯着劲儿卷死这代人。
疫情失业,互联网裁员,大厂猝死,编制似乎成为中国青年的不二之选。
更别提清北毕业生70%进了体制内,像是某种盖棺定论。
然而比考不上更崩溃的,是打开几千份职位表,一半都写着仅限应届毕业生。

得,入场券都没有。
没迎来35岁的考公阻碍,率先倒在应届生身份上。
01星巴克打工,才能延续应届生身份
满互联网的985、211光环,让我这个二本毕业的学生废物指数飙升。
家里人语重心长劝说,牌烂没关系,考公不看学历。
金三银四溜了一圈,找工作和找对象很类似,彼此都看不上对方。
最后决定听爸妈的话,加入浩荡考公大军。
业内有一条秘籍,应届生身份就可以干掉50%的对手。
我爸妈让我安心在家全职备考,钱的事不需要着急。
于是,我,23周岁的女毕业生,开启了年纪轻轻啃老的生活。

第一年国考几乎全是应届生,我并没有尝到什么甜头。
随后就来的省考,果不其然让我感受到应届生的快乐,别的热门岗位100:1,而我的市直岗位,条件刷下来,居然只有22:1。
没上岸。
啃老啃得心慌,和外面的世界隔离太久,焦虑的情绪越来越严重。
找工作还是继续考公,我还是选择后者。
朋友出了个主意,可以去星巴克兼职,既能赚点钱,又能保留身份。

毕竟我们这里地区规定,毕业后两年内,只要不交社保,都算应届生。
有时候店里来了所谓“星巴克氛围组”,我忍不住瞄一眼对方复习进度。
甚至可怕到,猜测对方到底是不是应届生,构不构成我的竞争对手。
一起毕业的舍友成了小项目组的负责人,而我还紧紧抓着上岸的稻草。
外面的职场,没有人会想要一个学历低、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吧?
生活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我绝不会冒险抛开自己仅有的优势。

如果今年再失败,我连应届生身份都没了,只能和几百个人同时竞争。
报名人数水涨船高,上岸的概率,微乎其微。
有时候我想,或许,一直在星巴克工作,也算是一种选择。
02考研,重新洗牌
工作一年之后我选择重新考研,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不过是为了提高学历去更好的平台。
而是,为了重新拿到应届生的身份去考公。
被资本家毒打了一年,无比认同我爸妈的铁饭碗思维。
咱不说旱涝保收,最起码不用996还按最低标准交社保吧。
然而等我风风火火辞职备考,看见报名岗位的时候,人都傻眼了。
体制内对本科往届生有多残忍,几千个岗位里只有寥寥一两个能选。
而且,基本都是乡镇或者很差的边缘岗位,甚至将5年服务期也卡得死死的。
适合我的岗位报录比高达300:1,只是个连火车站都没有的小县城。
(听说去年录取的是个北大毕业生)
以前是看不上女明星的男朋友,现在是看不上北大毕业生的工作岗位。
作为普通女人,我麻了。

爸妈建议我趁年轻,赶紧考个研提升学历,到时候出来也是应届生。
如果考上,还能入党,还能准备三年公考,还能参加选调……
巴拉巴拉优势列出来,俨然仕途光明一片,省长的位置近在眼前(不是)。
过年参加同学聚会,看着以前成绩不好的高中同学,一毕业就国考上岸,聚会上那叫一个得意洋洋风光无限。
我的自尊心隐隐作祟,那一瞬间确实不愿意屈居人后,甘心成为普普通通的乡镇公务员。
东亚人的一生,不就是比来比去卷来卷去吗?
考研,成为应届生,重新考公,是人生当下的万全之策。

今年考研落榜300万,你问我怕不怕考研失败?
怎么说呢,如果人生某一步出差错,一定需要更大的力气掰正轨道。
怪就怪我年少不知体制好,重新洗牌的代价是我应该承担的。
况且,还有比读书更好地解决办法吗?
03大四那年,我选择了延毕
得益于我爸妈的老师身份,和长达三年的破烂疫情毁掉我的大学生活。
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我就决定之后要进体制内。
别说00后太过务实,没有理想。
毕竟有理想的90后学长学姐,也都是时代浪潮下激不起浪花的小鱼儿,毕业几年后好多开始考公了。
既然迟早要回到正道,干嘛一开始就走弯路呢?
走上这条路的,心里都门清一条鄙视链:选调生>国考>省考>事业单位。
一开始,我就奔着选调生这条路走的。
入党啥的都是基础条件,最好还能有相关经验。
放学去党组织部帮老师整理文档,还要保证成绩能过专业的30%。
忙得像只陀螺转,也被人吐槽说唯利是图,但结果却不太好,与选调生失之交臂。

我爸妈看我都快毕业了,四处打听该怎么保留身份,最后问我愿不愿意申请延毕。
本来我想无论怎样,毕业两年内也算应届毕业生。
但是看了一眼报名岗位,好多限制不止是应届生,而是具体到了202x年应届生。
秋招拿到offer的同学也告诉我,国企只招本年的毕业生。
条件似乎越来越苛刻,啥都分三六九等。
身边还有人为了多一年的大厂实习经验,也选择申请延毕这条路。
比起找不到好工作,“大学读了五年”这件事根本算不了什么。

我知道这很投机取巧,但是大环境这么差,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了。
只是最近看到一个数据很唏嘘:
2022高校毕业生超1000万;
2022考研人数457万;
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12万……
我说不清延毕到底是对是错,一年之后,又该面临什么样的竞争呢?
体制内到底香不香,只有过来人有权评判。
可是历史的车轮,从来都可以轻易碾压任何群体。
90年代的下岗潮,打破铁饭碗的传说。2021年至今的裁员潮,又将互联网彻底推下神坛。
采访的三个人里,最小的 @安安 02年出生,最大的 @梦马 99年出生。
如果是初代90后相信了北上广流着蜜的传说,一窝蜂涌入大城市又落幕而归。
那么初代00后,便是踩着前辈经验,绝不轻易尝试的唯现实主义者。
应届生身份不过是一个符号,背后映衬的是当代青年的焦虑与迷茫。
在后疫情时代的催化下,演变为恐慌和内卷。
“年轻人就是要不断试错”的老话,犹如过时的知音体鸡汤。
渺小如你我,能做的不过是当下寻求最优解。
高昂的试错成本,才是当代社会最奢侈的东西。
不知道最后,谁能真踩上这时代的风口。
这里是小源分享
期待和你的每一次相遇。
点个【赞】?,惟愿我们珍惜人生每一段惊喜与遇见!着珍惜眼前人!惟愿您也能成为太阳,温暖自己与他人!愿有人懂你奇奇怪怪,陪你可可爱爱!愿彼此陪伴!彼此温暖!!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9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