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思维能力在总的趋势上是在向前发展的,尤其是知识面拓宽,历史考古的新发现,让许多推理联想的内容得到证实或者纠正。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这个总趋势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对事物认识得全面,就会避免孤立、片面、刻板地看待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学校的教材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编撰,对各级别的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教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取得巨大进步是理所当然的。
也许有的人没有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只是在死记硬背。尽管如此,也仍然是有所耳闻。
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大进步就是克服了个人崇拜,提倡独立思考,提倡实践检验真理,不搞本本主义。这对于有数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就从这一点来说,改革开放就功不可没。只要人们开动自己的脑筋,不再迷信某个伟人名家,通过全面的学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具体问题要自己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纠正不恰当的地方,一步步接近正确的解决方案。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谨慎实践。在党政机关单位,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有人说,市场经济把人心搞乱了,都向钱看,不如毛泽东的年代朴实了。的确有这种现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会有相应的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当中,在买与卖的过程中,卖的人想多赚钱,买的人想少花钱,就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对立。这是单纯地看待一次贸易的结果。也就是通常说的“一锤子买卖”。如果从长远来看,在多次贸易交换中,人们对唯利是图的“一锤子买卖”是持否定态度的。这不正是在告诉人们不要被眼前的事实所蒙蔽,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在多次贸易活动中确定哪个商家是讲诚信的,以双赢多赢的方式来发展壮大自己的顾客群体,要做“多锤子买卖”。那些只做“一锤子买卖”的人,可能到最后连半锤子也难做成了。这恰恰是“乱世出英雄”。
如果说市场经济把一部分人的心搞乱了,那也是把思想浅薄的那部分人的心搞乱了。这些人的心思怎么搞都会乱,如水上浮萍,一有点微风吹来,就四处乱漂。陷于个人崇拜的泥潭的是他们,在市场经济中被蝇头小利所迷惑,做一锤子买卖的也是他们。这与经济模式就没什么关系了,是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思维结构,破除个人崇拜以后,就会陷于盲目。因为当今的社会中,信息太庞杂了,商家为了销售产品,展开心理战术,怎么说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就怎么说。就像蒙牛捧红超级女生,再让超级女生代言自己的产品。先捧神造神,再让神为自己代言,卖自己的产品。把一个好端端的“三八妇女节”宣传成了“女神节”。这些明显的炒作行为是很容易识破的,为什么人们识不破呢?还是思想上没有主心骨造成的。
市场经济给生产力注入了活力,经济得到了大发展,这是一个事实。而人们的思维能力没有及时地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个错误不能算到市场经济的头上,经济跑得快不是错误,思想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怨不得经济发展过快,而是自己没有及时地学习和提高。
马克思为工人实现八小时工作日,做了许多努力,让工人在业余有时间阅读和提高自己。遗憾的是,许多人没有利用业余时间去认真学习,或者是有人在学习 但不得要领地读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越读越是鼠目寸光。也就应了马克思那句话:“我播下了龙种,却收获了跳骚”。这能怪马克思吗?
生活条件好了一些,就沉迷于物质享乐的追求之中,忘记了更高远的精神追求,忘记了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无论采用什么经济模式,只要抛弃了共产主义理想追求,忘记了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红色江山,都会迷失方向。不能把这个账算到市场经济的头上。市场经济能够通过价格调控配置资源,这已经是实践验证了的。
如果一定要追问一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人心不古”了?答案是:问题出在人们的思维能力上,许多人还缺少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要求人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正是这些哲学没学好的人,忘记了初心与使命的人,在说市场经济搞错了,把人心搞乱了,还有人说什么人性是丑恶的。
市场经济只是资源配置的模式,不是灵魂装配的程序。到市场是买东西卖东西,塑造灵魂就要去图书馆和书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9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