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8日到19日,参加了为期两天的语文课程标准线上培训。这次培训可谓是一场及时雨,为老师们解读了如何去读课标,如何依据教材去设计任务群。如果没有这次培训,课标读不明白,教学就没有方向;面对新增加的任务群更是不知所措,而这次课标培训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聆听了四位专家的讲座,其中高子阳老师的讲座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一线老师,他既有专家的高度—读课标30天,每天写一篇文章,然后出了一本书;又熟知课堂的现状,对学生的出错情况了如指掌。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开头的问题吸引了我
高子阳老师开场的不读课程标准能不能教书?能不能教好书?他以孔子、鬼谷子,鲁迅、胡适、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为例给老师们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不读课程标准能教好书,读课程标准未必能教好。作为普通教师不读课标肯定不能明确目标,读不明白课程标准肯定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二、林良先生的故事刺激了我
林良先生去当代课先生,第一次教不知道如何教,正准备放学时,被教务主任叫住,当场为他示范如何上一节课。林先生认真倾听,回家后备了一晚上的课,一分钟说多少话,板书三个字用多少秒钟,都进行了推算,结果第二天上课让教务主任大吃一惊。
回想自己的课堂,课前研究课本总是分析整理出几个大问题来,就感觉自己这节课没有问题了,至于自己用什么语言来讲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怪不得自己觉得不会上课,总感觉上课效率不高!备课不充分,对课堂没有预设,又怎能有效率呢?
前期我也研究过2011版的课程标准,但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课时目标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还需要继续研究学段课标,并且依据课程标准去确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三、“八新”需要常常读
高老师归纳了课标的“八新”:前言新、性质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学业质量新、课程实施新、附录新。
这“八新”高老师给我们总结出来了,要真正地领会,还需要对照这“八新”细细地去读,而且要经常读,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新”起来。
我觉得高老师讲得非常有道理:这几个月,很多大学教授、学者、教研员、专家、名师在讲课标,我提醒自己,不能只听他人讲的,就认为自己明白了,自己读才是真的懂。
所以自己读懂,才是真的懂。教学上真正会用,才是真的会!
四、高老师的识字写字教学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高老师对于汉字的教学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说“武”字,语文老师都知道这个字学生容易写错。为什么容易写错?听了高老师的讲座,恍然大悟:学生写错,是因为老师教的方法不对。如果老师带领学生了解武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武字的含义,学生就不会多加那一撇。以后的教学中,教学生写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个字的演变过程,了解它的意思,再去指导学生书写,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而且能够做到正确美观!
其次“慰藉”这个词的教学,让我进入深度思考。高老师两次教这个词语,第二次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用“慰藉”而不用“安慰”,通过自己去查工具书了解到用“慰藉”的理由,同时告诉学生。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
高老师告诫我们字词教学要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
高老师的讲座,让我收获颇丰。一个不喜欢写作的老师,怎样教出喜欢写作的学生?一个不喜欢使用工具书的老师,怎能教出使用工具书的学生?一个不喜欢深度思考的老师,怎能教出能够深度思考的学生?
让我们做一个不断学习、勤于研究、乐于实践的好老师!
作者简介:

高光霞,高唐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自从2003年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后,一直很喜欢与孩子们相处。先后获得县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学校的课程建设,2017年参加了学校的语文课程研究团队,跟着团队学习基于标准的逆向教学设计,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大单元教学。先后获得县教学能手、省级“一师一优课”等荣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7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