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百科阅览,内容原创,敬请阅读,你若抄袭,维权到底!
聊聊没有文化的老干妈如何打脸广告营销公司。
当今世界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多走向世界,各个领域都有异军突起。
不过在这些企业中,有一家企业属于另类的存在,它不仅打脸了我们很多人的认知,而且还打脸了西方的营销学,这个企业就是老干妈。
关于老干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里我们不做详细的介绍,因为网上有很多相关的报道和介绍,我们直接来提几个老干妈很出彩又很打脸的地方,关键是不按套路出牌。

老干妈爆发点为什么是广州
大家看老干妈的发展史,有没有注意到老干妈的爆发点为什么在广州呢?
广州是以甜食为主的城市,老干妈是香辣酱,老干妈的辣可不是一般的辣,那是真的辣,就凭这一点口味不对,我们在选点的时候就绝不会选在广州,这就是我们的经验认知。
但是,老干妈就是从广州爆发的,从广州走向全国,那么有人想过,为什么老干妈要在广州选点,为什么能在广州爆发呢?
先看看广东省GDP的发展图。

老干妈的成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模式,它是时代的产物,也就是时代造就了这样一家企业。
1997年老干妈成立公司,这一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我们应对这场危机的措施之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就是通过投资实体经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广东省GDP增长是城市建设带来的,那么谁建设了广东呢?进入城里打工的农民,也就是农民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让老干妈有了目标客户。

农民工对饮食的标准不高,但是对饮食的便捷性和经济性要求高,显然老干妈开盖即食以及特别下饭的特点满足了农民工的需求。
当时一瓶老干妈的价格也不贵,而且特别下饭,很多时候吃馒头,裹上一点辣酱,几口便吃好了,吃完又能投入工作,简直就是为农民工量身定做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老干妈在广州的爆发。
因此老干妈在广州爆发的原因其实是城市建设带来的结果,它并不是广州本地人引爆的,而是来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引爆的,之后才带动了广州本地人的加入。

然而这个试点直接让老干妈摸到了行业的天花板,打破了商业思维和传统认知。
我们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美食会对外来的美食形成天然的壁垒,因为这个地方的人只会接受自己从小喜欢的口味。但是老干妈在广州的爆发,完全打破了这种认知,相当于帮我们突破了认知的局限,相当于诠释了什么是普世价值观。
既然广州都能接受了,那么还有什么地方不能接受呢?

这一点让后来老干妈可以毫无顾忌地远销海外,如果当初没有在广州试点,或许今天老干妈还在国内待着。
如今连老外也能吃惯老干妈这东西,不得不说陶华碧这个土生土长的妇女打破业界很多固有的认知。
这也再次证明了,只要是好东西,没有地域国界人种之分。

老干妈不做广告为什么也能火爆
老干妈的营销可谓是土得掉渣,土到商标就让人觉得毫无设计感。
平时没有看到这个老干妈的广告,可能最近的营销事件就属腾讯状告老干妈的乌龙事件了,这个看不到做广告的老干妈,却能占据辣酱市场的15%,老干妈真有那么神吗?
但是当你还在嘲讽老干妈时,陶华碧的身价已经高达90亿,而且火到了国外。

老干妈在国内不做广告,一开始是没钱做广告,等到有钱做广告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做广告了,因为已经做到很多人都喜欢吃这个牌子。
那么有人不禁要问,一开始不做广告的老干妈,又是怎么被人知道的呢?
我们一开始就说了,老干妈这个品牌属于不按套路出牌的那种企业,它被人知道不是靠刷广告,而是靠铺货。
别的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还隔着一道广告,而老干妈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只隔着货架。
老干妈直接把货铺到超市的货柜上,让产品直接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让消费者实实在在看到货品的样子。

如果将营销的费用花在铺货的成本上,那么老干妈显然比其他品牌走得离消费者更近。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老干妈找到了一个黄金价位区间,完成了售价与原料成本和铺货成本之间的平衡点,这是它可以铺货的重要原因。
但是不管怎么说,老干妈不靠营销火起来的事实,无疑打脸了西方各种营销手段。
西方玩的各种饥饿营销、广告营销、口碑营销、故事营销,各种营销看上去光鲜亮丽,但是一旦停止营销,销量马上就下来。
老干妈不靠这些花里胡哨的营销,依然可以占据市场,不得不说老干妈在打脸西方营销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

老干妈为什么没文化也能管理公司
陶华碧的文化程度很低,低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没文化的妇女,在她手上却诞生了一个辣酱帝国,不得不令人觉得另类。
以陶华碧的文化程度,断然不可能把公司搞得很复杂,太复杂的组织结构她自己都要昏头,所以在她管理公司期间,公司的组织结构其实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虚头巴脑的部门。
老干妈的组织结构其实就是几个管:管生产的、管销售的、管财务的、管员工的、管公司事务的,就这么几个部门就够了。

对比一下今天的很多公司,设了多少总裁、总监、经理,领导比员工还多。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有没有想过,部门领导岗位设置得越多,工资成本就越高,行政效率就越低下,这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坑的做法。
老干妈的创始人属于没文化的级别,照样能管好公司,而且还做到了海外,这不也是在打脸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吗?
所有的现代企业制度看着光鲜亮丽,好像有了这个制度企业就能飞上天似的,但是人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制度是人定的,人如果不好,再好的制度也是顶个鸟用。
因此一个企业的好坏并不靠制度保证,而是靠领导和员工自身来保证,说到底都是人的因素。

老干妈的困局
最后说说老干妈的困局。
陶华碧自从将老干妈交给儿子管理之后,企业就频繁出状况,原料被替换,口味也变了,厂房失火等等。
其实说白了,陶华碧的儿子对老干妈这个品牌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其实自己都没有参透,甚至打脸了自己。
老干妈的崛起靠的是独特的口味,优秀的品质,亲民的价格,契合了当时城市建设中农民工的生活需求。

如果对自己是怎么成长起来的理解不透,那么在今后的路上势必会出问题。
不做营销的老干妈也推出了魔性广告,让人大跌眼镜,这不是在为老干妈拓展年轻人的市场,而是在颠覆老干妈在大众心里的定位,连logo也换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干妈危机的来临。
那些广告公司自以为对市场很了解,实际上很多公司都不做调研,而是凭自己的想象,硬凹一个创意,然后将创意卖给企业,至于有没有效果,他们概不负责。
老干妈的消费者会慢慢老去,必然要求新的消费者补充进来,但是你对新的消费者了解吗?

过去老干妈是借农民进城打工的东风火起来的,那么今天的老干妈的消费者又是谁呢?他们还喜欢老干妈过去的口味吗?你给他们买老干妈的理由是什么呢?
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想明白,光靠资本来教育消费者,那付出的代价可不是一丁点儿。
但从这一点上就足以看出,没有文化的陶华碧显然比很多人都更高明。
大道至简,不需要那么多的花里胡哨,最终都会回归本源。
我是百科阅览,生活阅览馆,百科杂货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4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