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线上营销,
所有地产营销人不得不面对,
尴尬又难以驾驭的一个新课题。
勉强地做着本不擅长的事情,
回头看,
只是一直自嗨,
请好好卖房!
「后附赠绝对干货」
线上营销,目前似乎都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
习惯套用「行业惯用手法、集团标准化、领导传统要求」等工作方法的营销人,在疫情时代,这个课题突然就砸在面前。
而且没有标准化!没有行业惯用手法!

上级领导一直在讲:
「过去的营销动作不好用了,线上营销、线上获客是最高效,也最省营销费用。」
这话听着没错,但是具体怎么做?
线上营销的话题说了2年多了,但行业实际现状还是一地鸡毛:
1、各个品牌开发商都在做数字化营销,都在做视频号、抖音号,投入的经费不多,但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让团队苦不堪言;
2、贝壳分销利用线上获客是最通透的;
3、置业顾问和自渠目前的水平大部分也就停留在“转发”;
4、策划目前对这个的理解和运用,停留在执行集团和营销总要求,而也不知道具体有什么用或者应该有哪些技巧;
5、其他行业的线上营销都比地产做的好。
01 勉强做着根本不擅长的事情
线上营销是什么?大部分营销人这样回答:
「在安居客、搜房等地产网站,抖音、小红书、百度、今日头条等综合性网站平台、集团自运营的平台等线上推广,获得客户资源。」
你发现没,说了半天,其实是罗列了各种平台的名称。
但这些不需要罗列,随便问个路人都知道哪些app好用。
我说,线上营销,是不是把线下放在了线上,那营销的是什么?
还不是内容?!
如何开展?
首先想好你的客群,他们最常用的平台是哪些。
比如城市客户使用更多的是公众号、抖音,而地市乡村客户使用更多的是快手。

同一个内容很难做到,同时在几个平台投放都能火爆。很可能一个火了,其他却没有观看量。
因为不同的平台,客户群体不一样,生态语言不一样,平台算法也不一样。
所以,一开始做线上营销,不必追求「全覆盖」,专注于2-3个综合类平台去运营足矣,且一定是符合平台生态的不同内容输出。
下面这段话如果看不懂,可以直接略过:
B站的月活用户是2.23亿,这里活跃的中国大概一半的年轻人,B站用户的平均年龄是22.8岁,其中86%的用户是35岁以下的,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大概占了一半以上。
B站采用的流量分配机制,是依托粉丝关系、兴趣推送的分发机制,根据用户关注话题等数据进行定制化推荐。
B站通过相似的用户标签与内容标签将用户与用户之间关联起来,组成了用户社交社区。通过把有类似标签的用户组织起来,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消费吸收,甚至是对内容的二次创作,将内容“升华”为文化。
而像知乎,豆瓣这样的平台,则是需要用户对消费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消化与讨论,更大消耗用户的精力以及耐性。
仅是上面这一小段晦涩难懂的平台逻辑,大部分地产营销团队,都很难去学懂,更不用说灵活运用,如果同时去学习多个平台逻辑,几乎就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了。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好解决——找代运营公司,用专业团什么都解决了。
我一直认为,能外委专业团队的事情,就不要甲方团队来做。
比如抖音平台的算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者说改变的频率非常之高。
例如之前还是点赞量的比拼,现在更侧重于完播率的PK。
策划团队去运营线上平台,貌似省了钱,其实最后一定是浪费了时间,还达不到预期效果,最终是浪费了公司资源。
术业有专攻,专业人的来做专业的事。
02 别浪费时间了,这是自嗨
甲方团队,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内容!
还是那句话,营销的本质换了传播媒介没有变。
仍然是产品、解决客户痛点。
前面说了,线上平台交给专业的公司或人来做,甲方团队解决的主要是产品研发和项目打造问题。
线上营销仍然是基于对客户需求进行的产品解析。
以90后客群为例:
90后需要什么样的房子,他们的生活场景、户型需求是什么,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他们对消费的理解是什么?
在你很清晰客户需求的情况下,项目又能给什么?

例如现在抖音上的户型解析视频,内容基本雷同,下面的镜头你肯定熟悉:
镜头一:这是我们的4.2m宽厅,在这里采光非常充足。
镜头二:这里是我们的卫生间,通风性好、你看到的都是交付标准。
这两段视频最大的问题就是:毫无感觉!
90后对客厅的要求是:游戏+电视+运动+聚会+宠物
90后对卫生间的需求是:开放+智能+电器控+小浴缸
你连产品与客户的链接都没梳理清楚,就一头扎进去学习平台算法,@所有人转发,这种自嗨就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记住,再好的运营公司,也解决不了内容问题。
03 好好卖房!互联网做法不适合房地产
首先你要清楚,线上营销的核心仍然是「来人」。
但是请你更要清醒,你要的「来人」,是精准客户!
房地产不是娱乐业,也不是快销品。
房子是世界上消费频率最低的商品。
所以,房地产的线上营销的流量,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搞笑、娱乐类内容。
这是客群本身基数决定的。
但是也有好的一面,认真看视频的人,基本上就是有购房意向的客户了。
给你一个选择题:
两个视频,一个是美女跳舞,点赞观看量100万+,一个是购房解说,点赞观看量3万+。
哪个对你的营销结果有帮助?
所以,置业顾问的搞笑视频有用吗?

无任何名人效应的领导露脸有用吗?
如果你的城市总不是王石、许家印,而是一张对客户没有意义的陌生脸,就不要做无意义的领导露脸了。

为什么不能好好卖房,把你的产品用图文、镜头语言表达出来,让看到视频的人,对品牌提升好感度、对产品产生兴趣呢?
例如90后大部分养宠物,你的产品如果有这方面的考虑,那视频内容是:你的户型让身为家庭一员的狗狗,也有自己的小窝,是不是更具打动力?
平台号就是你的线上卖场,卖场就应该有产品解读,有客户互动,有价值塑造,有答疑解惑、有情感互通。
请别成天想着请网红,拍搞笑视频…这些背离房地产营销本质的事情。
网红就是今天红明天不红,他们能给讲好美食、美妆,不代表能讲好房地产项目啊。
04 做线上营销,你要知道的
本文不对各线上app做盘点科普,但是需要说的是,作为地产营销人,即便外委专业运营公司,也需要对大部分app平台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上面说了,各平台的生态环境和算法不同,盲目学习快消品、网红的传播方式,其实是浪费时间。
每个平台对于房地产营销来讲,是有不同的优劣势的:
01|微信平台
微信公众号,就像在做杂志。
优势是视频、图文、游戏互动等形式多样丰富。
可以通过多种内容编辑,全方位诠释品牌文化、项目价值。
置业顾问、渠道则可以随时与客户联络、拉群、很容易保持高客户粘性。

难点是必须通过扫码才能加为好友,或者需要客户主动搜索。
只有好友可以看到你发布的内容,是没有通过算法,主动推荐机制的。
想让已关注客户看到每次推送的内容,几乎没有捷径,完全靠内容取胜。

粉丝的增长量,更依赖于线下渠道给线上输氧,也就是需要人拉人。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私域流量运营概念相似,需要运营者更多关注于客户交流互动内容。
比如很多项目会发现,工程形象进度播报、区域板块解读、客户活动的内容会有更大浏览量。
无论视频多么火爆,一定有人愿意安静地看图文,慢慢消化和思考。
所以伴随有情感的互通与交流,成为公众号的主流方向。

02|抖音平台
抖音的优势很明显,有8亿用户,浏览基数大,爆红和暴富案例比比皆是,让人眼花缭乱。
做抖音似乎门槛不高,很多经纪人靠直播获客,业绩很稳定。
不夸张地说,依靠平台的力量,遵循平台的大数据推荐机制,就可以把号做起来。
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地产项目或者企业的抖音号,都没有做起来。
首先我们看几个头部地产集团的抖音号:
1、保利:
4.6W粉丝,点赞量少的可怜,与品牌的业主基数相差甚远。

2、融创:
9.9W粉丝,点赞量比保利好不到哪去……

3、金茂:
4.3W粉丝,有明星加持的结果也非常惨淡。

4、恒大:
94.4W粉丝,粉丝基数是高的,但即便暴雷成为网路热搜,对抖号的贡献却有限。

5、富力:
富力集团的号只有2266个粉丝,视频的点赞量也都是两位数。
但是富力做了一个“富力生活家”的号,197.8W粉丝,两位高颜值小姐姐全国探富力楼盘,算是点赞量高的了。

看完各地产集团的抖音号,再看各城市的号就更惨不忍睹,很多视频甚至0点赞。
是策划不用心?我觉得非也。
其实是都陷入了相同的「运营误区」。
纵观一下地方和集团公司的抖音号,内容几乎雷同:
品牌宣传——精美拍摄的宣传片、公司获奖信快讯;
项目宣传——精美拍摄的宣传片、设计师等大佬讲述心路历程、美女帅哥带看介绍;
员工搞笑——办公室情景剧、置业顾问跳舞、领导及员工贺词;
项目卖点——业余的情景剧本+业余的演员;
实时播报——售楼部人多视频、客户成交砸金蛋视频、暖场活动视频;
于是,拍摄很辛苦发布很勤快,就是没流量。
究其原因:内容没人看,即便深知如何投流,也没用。
所以,房地产就没有做的好的案例了吗?
当然有,一起来看一下碧桂园的抖音号:
251W的粉丝量,却有41713W的点赞量。

置顶视频最高84.2W点赞量,内容视频点赞量在20万+的很多。


碧桂园的抖音号为什么能做起来?
随便打开几篇20万+的视频,一起来看看内容:
你在卫生间遇到过哪些尴尬事?试试这样设计,帮你解决问题【点赞量22.8W】
公益片《犇》上映,秦岭脚下的硬核老头【点赞量34.3W】
繁重、危险的工作让机器人来干!碧桂园机器人批量投入商用【点赞量73W】
买房人的尴尬时刻【点赞量90.3W】
一所不为人知的免费高中
【点赞量112.9W】
回来才发现,家就是千万个理由
【点赞量461W】
与上面客户没有共鸣的视频内容相比,碧桂园的抖音号,更具有人性。
无论你是单一项目还是多项目运营,逻辑是一样的。
那就是:
讲购房者真正关心的话,
戳购房者真正痛的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38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