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闻评论员 清来
“23岁小伙收集故事赚50万”的话题上了热搜。一位来自广州的陈学长在两年时间内收集了500个人的故事,并将它们写成歌保存了下来。每一首歌都记录着亲情、友情或是爱情,藏着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而在故事的收集中,他体验着不同人的酸甜苦辣,过上了令自己理想的生活。
有网友评论道,“古有聊斋先生收集故事撰写奇书,今有广州小哥收集故事创作歌曲,圆他人心愿,使其经历得以传唱”。确实,陈学长所做的岂止收集故事这么简单,用“精装”二字去概括他对众人故事的投入与创作或许更为贴切。
“我是一名说唱音乐制作人,做这个事也是机缘巧合。”疫情居家隔离时,看到有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倾吐心声,陈学长便萌生了通过写歌为人们排忧解难的想法。他说,很多人心里都装着故事,想要宣泄,但他们表达不出来,因此希望自己能成为那台替他们思考、为他们发声的转化器,把所有的情绪通通包装成歌与曲保留下来,由此纪念或祭奠那些过往的岁月。
社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渴望冒出水面,情感也渐渐成为了让这个时代愈加灵动而鲜活的重要元素。把故事“精装”成歌曲,让歌曲去搭载那些人们难以开口、无法形容的情怀,既是对故事的创作,也是最独一无二的私人订制。正是这种对情怀的珍视架起了陈学长与故事人情感共鸣的桥梁,看似简单的“收集故事”能够被人买单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在接受采访时,陈学长说了一句很让人动容的话,“每一种收藏都是值得人去经营的东西,就像鲍勃迪伦说的,‘有的人感受雨,有的人只是被淋湿’”。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看到“情怀传唱”的价值与意义,是他让自己的人生显得与众不同的要义。当然,要想像陈学长这样通过故事获得生计来源,空有一腔情怀仍不够,还必须有才华做支撑。“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只有把一件事情做精做深到能令其创造价值而又无人可取代时,才叫真本事。
实际上,能把兴趣发展成职业的人真的很少很少,毕竟,不是每一份个人兴趣都能与他人碰撞出价值共鸣,唯有那些经得起众人推敲、耐得住细细回味、扛得起集体共享的作品才能让人乐意为之买单,而这需要纯粹的热爱,更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钻研。
从他人故事里发现商机,通过写歌技能包装情怀与回忆,实现所谓的“等价交换”,既成全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无疑是一种别样的“才华经济”,值得点赞。未来,也期待有更多惊喜亮相。
【来源:九派新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4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