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事事消磨尽,只有尊前似少年”,这样的句子,一读就爱上,不管什么年龄段,不论性别,叫朋友来喝两口,说出这句诗词,准来,还喝点开心。无关年龄与经历,纵然你尚未老去,少年心仍在,不喜欢饮酒,也会在某个时刻为之摇曳心神。倘若你已然到了迟暮之年,恰好又读到了这两句,不知是何种感受?来看元好问的《鹧鸪天》:

鹧鸪天
金·元好问
饮量平常发兴偏,留连光景惜欢缘。
悲慨慷人争和,醉墨淋漓自笑颠。
麟阁画,祖生鞭。拍浮多负酒家钱。
老来事事消磨尽,只有尊前似少年。

尽兴即可,请却勿贪杯

简析
“饮量平常发兴偏”,开篇元好问就写道,我酒量一般,但偏偏起了酒兴,必须得写诗发一发。“发兴偏”是“偏发兴”的倒装,“发兴”谓起了兴致,如鲍照诗“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
次句“留连光景惜欢缘”点出“发兴”的原因:一则为留连光阴,留连美好风光;二则为惋惜“欢缘”。何为欢缘?晏几道说“花易落,月难圆,只应花月似欢缘”,大概是指与恋人共处的快乐时光,那段美好的情缘。可“留连”光景,终究挽留不住,惋惜“欢缘”,终究是徒增怅惘。
能怎么办呢?
“悲慨慷人争和,醉墨淋漓自笑颠”,除了慷慨悲歌,痛书胸臆,好像也别无他法。
“自笑颠”有自嘲之意,自嘲者往往郁积了极大的激愤,这疯疯傻傻的举止,缘于残酷的现实社会,它嘲讽不了社会,只有嘲讽自我。
他年轻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麟阁画”是他高远的理想,“祖生鞭”是他为之付出的努力。可到头来却是“拍浮多负酒家钱”的结局。
“麟阁画”即“麒麟阁十一功臣画像”,汉宣帝为纪念和表扬辅佐过自己的有功之臣,令画工为十一名功臣画像并陈列于麒麟阁。后来,以“麟阁画”、“麟阁”等喻人臣至高无上的荣耀。类似的还有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都可以代表古人拼搏奋斗的终极理想。
“祖生鞭”即祖逖鞭。晋朝的刘琨和祖逖是好友,二人都胸怀大志,有心干出一番事业。祖逖先于刘琨出仕,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刘琨很捉急,给亲友写信道: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后来,人们以“祖生鞭”勉励人努力进取。
“拍浮”喻诗酒娱情。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元好问道“拍浮多负酒家钱”,因为生活窘迫,喝酒遣怀时,常常付不起酒钱。
有目标,有行动,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元好问曾五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已失败告终;直到三十二岁,才进士及第,却因科场纠纷,又一次承受打击。三十五岁那年,元好问得到举荐,进入仕途,留汴京担任权国史院编修。此后又做了一些地方小吏,可就在他人生的上坡路上,金朝为蒙古所灭,国家不在了,“麟阁画”还有何用?

“老来事事消磨尽,只有尊前似少年”,所有的激情,热血,心志,都消磨殆尽,他只有在痛饮的时候,才能找回一点少年时的感觉。欧阳修曾感慨“人生何处似尊前”,尊前代表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时光,对元好问来说,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可“似少年”,已不是“少年”,他只有在醉梦中祭奠那个从前的少年。
少年不识愁滋味,面对浩如烟海的诗词,只爱读那些辞藻华丽的句子,而有些初看不够抢眼的篇目,则被我们搁置一旁。
岁月轮转,而今识尽愁滋味,在某个瞬间,恍然惊觉——那些当时觉得“不过尔尔”的诗词,竟有着令人潸然泪下的力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19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