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婚嫁习俗各地皆有,而且是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其对各地的居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它本身就是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特别在农村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表现的也比较突出,结婚习俗在传统与时尚的碰撞、融合中影响着人们。因为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家乡的结婚习俗接触的比较多,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
首先介绍一下砀山县的大致情况: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因盛产驰名中外的砀山酥梨而被誉为“梨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为三十六郡之一。砀山县人口中包含汉、回、苗、侗、壮、藏、布依、土家、独龙、白、朝鲜、哈尼、蒙古、满、赫哲、鄂温克、维吾尔、畲、土、羌、拉祜等22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9%;回族占总人口的1.1%,占少数民族的99%。人们思想比较传统,但又由于外出务工青年的增多,各种先进或是流行的思想和观念的涌进,就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反映在婚嫁方面就是对传统繁琐礼仪的简化和对现代礼仪的增加。现按照结婚的步骤来进行描述。
一,说媒
说媒:又叫“提亲”。 当某家的子女到了适婚的年龄,“媒人”(即媒婆,男女皆有,又以男的居多)就会主动登门询问家长是否有为孩子说媒的意愿,如果有,“媒人”就会积极的寻找合适的,如果找到合适的,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后,男女双方家人见面,男方的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大伯等男女长辈,就会拿着糖果到女方家相亲,俗称“看小孩”。见面后,双方家长互相看看对方小孩,简单地交谈一下,如果感觉合适,就会进行下一步,即“小见面”。
“小见面”就是男方拿着一些糖果到女方家,让俩年青人交谈,此时男方会给女方一两千元不等,前些年一般六百,称之为“小柬”。这门亲事也就初步定下来了。
二,“大见面”
“小柬”之后,一般会在下年春节左右进行“大见面”。因为只有在春节打工的年青人才会回家,也是一年农忙的淡季,在家乡,春节这段时间是说媒、结婚最多的时间。“大见面”和“小见面”的形式差不多。男方长辈要到女方家,但其中的礼节却甚多。首先,男方要准备见面礼,一般都是把操办好的鸡、牛肉、羊肉、酒等放在篮子里,不少于十个篮子;女方的服装若干和一个红色的箱子。然后在约定好的日子,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方家,中午要在女方家吃午饭。最重要的莫过于“大见面”的礼金,现在一般在20万元左右,男孩会在和女孩交谈时给对方,女孩出于礼节,会从中拿出一部分(一般是,也可以多或少)返还给男孩。“大见面”之后,亲事就算定下来了,如果一方反悔,若是女方,就要把南方给的所有礼金退还;若是男方,则所给女方的礼金就不能得到了。在家乡退亲是一件丢面子、伤门风的事,在别人眼中,这家人是不懂礼节的,所以退亲的鲜有发生。
完了之后,就是结婚这一环节了。以前在结婚和“大见面”之间还有“传柬”。所谓“传柬”礼节方面和“大见面”大同小异,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节。“传柬”时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礼金,数额和“大见面”差不多。现在“传柬”有所简化,但礼金却是少不了的,而且还水涨船高。
三,举办婚礼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婚礼的好坏,有时会直接影响婚后的家庭生活,也牵扯到两家的面子问题。在农村,这种事情更容易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所以男女双方及其家人自然将其视为重中之重,认真地做好每一项准备。婚后两人的住房由男方提供,床也由男方准备;其它的家具则由女方家提供,作为陪嫁(一般有家具、家用电器、床上用品等),但其中很大比例的钱是要男方出的。结婚的时间多在秋后或冬季,主要是在春节前后。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家,外出打工的也回来了,热闹。结婚要双方父母协商确定,男方父亲到女方家和女方家长商定结婚事宜,如,日期、迎亲送亲事宜及双方迎亲送亲时要到的人数等。下面详述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1) 宴席
结婚要有酒宴,这是结婚的重头戏。在家乡,吃酒宴俗称为“吃大桌”。男女双方都要举办,一般要准备四顿饭。第一天,男女双方都要委派人去亲戚家接来各自的亲戚到各家,称之为“叫客”。酒宴是请厨师到家里做的,一般都是在院子里砌上四口大锅准备饭菜。饭菜是很讲究的,四顿饭依次是第一天的午饭、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和午饭。最重要的是第二天的午饭,此时所有的亲戚都会到,酒菜的优劣是关乎面子的。吃大桌时,每桌7—10个人,上菜也是有次序,很讲究的。开始会先上些水果和瓜子糖果,接着是四个菜,称之为“四大件”,包括,鸡一只,鱼一条,酱肘子,红烧猪肉。然后是十个其他的素菜和荤菜,最后两个是鸡蛋汤和银耳甜汤,虽然历经这么多年的变化,可是两汤压轴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更改的,至于其具体的原因我也不甚了解,也很少听长辈说起过。
(2) 迎亲
男方在商定好的吉日,备花车、唢呐、鞭炮、迎亲枪等,去女家迎娶,以前新郎是不去的,现在新郎也随花车去迎亲了。在男方迎亲的行列里,总少不了有个抱着一公鸡的青年,随花车至女方家,女方不留,并另赔送一只母鸡,以图两家吉利。新娘梳妆挽纂,穿着婚纱,(以前是头顶蒙头红(红布方巾),身披上轿红(即红衣服),脚穿红绣花鞋)在鞭炮、枪的齐鸣中走向花车,二位新娘兄弟提茶壶、茶杯送花车至村头即回(一向迎亲是从村西进村东出,也是所谓的“进西门出东门”)。花车出村时,鸣枪三声,唢呐吹奏,沿途每遇村庄、桥、庙宇均要鸣枪、放炮、奏乐。花车到男方大门前停下,在唢呐、枪炮声中,新郎此时会打开车门请新娘下车,一起慢步走至院庭中,进行拜天地。
(3) 拜天地
拜天地,在家乡又称之为“请头”。可以说是结婚的压轴戏了。要在院子中摆上一张桌子,一定要是新娘陪嫁的新桌子,桌子前铺上一张芦席(防止新郎新娘拜天地磕头时脏了衣服)。
在司仪(家乡称之为“问事的”)的主持下互拜,接下来才是重头戏,要请头了。请头是很讲究的,先叩拜公婆,后按亲缘的近远,依次叩拜,请头者要给钱(俗称为“磕头礼”)。请新郎同辈的两个男生,一个负责大声报出亲戚的名字,一个负责收亲戚递过来的磕头礼,这时亲戚、同村人都会围观的,也是婚礼的高潮了。在桌子的左侧要放一把椅子,如果有人愿意接受新郎新娘磕头谢礼的话,就会坐在椅子上,新郎新娘就会给其磕头谢礼。每位亲戚递过来钱数的多少是依据血缘远近程度而定的。如果新郎有姐姐的话,一般姐姐的磕头礼是最重的,以前是10000以上,钱数的多少也是关乎面子的事,会成为村民津津乐道很久的一件事。
拜毕,新郎新娘会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洞房,新郎嫂子会给每人倒一杯酒,夫妻共饮交心酒。接着众人闹新房,强使新郎新娘从事接吻,共咬一个苹果等。
新婚后第1天,新娘的兄弟要在早上接走新娘,然后在第2天送回。以前婚后第6天,娘家还要再来接新娘,当天送回。第9天再次接,住6天后送回,俗称“接9住6,一辈子不受(苦)”。婚后新郎新娘还要祭拜祖坟。
到这儿,结婚的过程算是结束了,前前后后大大小小不知要张罗多少事,而且都要很妥当地办好。不过现在总的来说,一些繁琐的程序少了,但与“钱”有关的东西还是少不了。而这一切都涉及到一个字,那就是“钱”。任何事情,每一步,都需要钱。
四,一些分析
结婚仪式是婚姻程序的最终完成,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结婚礼仪具有昭示世人以获得社会认可的功能,所以传统的婚姻很注意结婚的礼仪。首先,举行婚礼就意味着向社会公众、亲戚朋友宣布夫妻关系的正式形成,使夫妻关系明确化和公开化,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其次,社会也把婚礼视作监督、约束、教育结婚者的手段,以保证婚后夫妻遵守社会规范,履行相互之间、对后代以及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再次,因为婚姻是人的终身大事,举行庄重的婚礼,参加的人多,气氛热烈,以表示婚姻意义的重大。第四,婚礼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炫耀性消费,为人们显示地位、权势、财势提供了机会。
除此之外,举行婚礼,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既然婚礼已成为一种仪式,那么仪式就规定了处于这文化中的人必须服从,否则就会形成巨大的压力,比如说“人情链”,在农村由于都是世代居住繁衍在一起的乡里乡亲,人们之间的联系极为亲密,别人家的孩子结婚时你得去送礼钱(家乡称之为“添香”),而你家的孩子结婚就必须请客,给别人一个还礼的机会,否则“来而不往非礼也”。别人总觉得欠你的情,使人际交往出现不平等,这样,社会文化规范的压力也迫使人们必须请客,举办婚礼。所以当今的中国人,尤其是农村特别注重婚姻的社会程序,似乎不举行婚礼就不叫结婚。
彩礼聘金是农村结婚费用的一大方面。在农民看来,婚姻的主要意义即是传宗接代,维持香火,因而便把女儿出嫁看作是“付出”,男子娶亲看作是“收入”。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子一结婚便不算是娘家的人了,而成为婆家的人。因此结婚时,女方自然要向男方索要彩礼聘金以作为补偿。它已成为妇女货真价实的“身价费”。
五,结尾
婚姻作为文化现象的风俗自身是复杂的,风俗形成的背景和变化的原因同样是复杂的。习俗是社会的产物,也必定依社会的特性而定型,依社会的运动而运动,依社会的演进而变化。自然环境、经济、政治、传统、社会心理、人口和上层社会等一系列因素,从不同方面为婚姻风俗习尚的形成和改变提供了基础和驱动力。虽然家乡的结婚习俗存在一定的弊端,但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宝贵的财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21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