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评论中国喀秋莎,俄网友评中国唱喀秋莎?

今天我们聊一下bm-13火箭炮。它还有一个更为耳熟能详的名字,喀秋莎火箭炮

1941年6月22日凌晨3:45,随着一声炮响,以德国,苏联两国国运,乃至全世界发展走向为代价的豪赌,在东欧大地上,上演了,数百万计的德国士兵,上千辆坦克,上千门火炮组成的钢铁洪流,分成三路,向苏联大地上杀了过来,德国的钢铁洪流在苏联大地上,那是一路狂飙突进,有一种人挡杀人魔挡杀魔的劲头,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同志,收到了德国小胡子发出的关于地球争霸战的邀请函,来吧老铁磕一下,咱们一战定国运。

德国纳粹启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看起来和睦团结无比的苏联大家庭,那也不是铁板一块,首先就是波罗的海三国反水了,然后乌克兰把苏联给拉黑了,最后俄罗斯也没惯病,把苏联老大哥给料理了,这帮小弟们,全都投入到了德国纳粹的怀抱,这一下把德国小胡子,鼻涕泡都给乐出来了,现在这帮小弟那一个个是起哄架秧子,结婚送花圈,对苏联老大哥,那是什么缺德事都做得出来,一时间,苏联前线那是一溃千里,后方也是鸡飞狗跳,苏联现在是大片国土沦丧。

俄罗斯评论中国喀秋莎,俄网友评中国唱喀秋莎?

到了11月份,德国的兵锋直指莫斯科,当年拯救苏联的,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寒流,寒流把德国人冻得是冰凉棒硬,别说是打仗了,你站着呼吸都费劲呢,最终苏联人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给苏联又续上了香火了,也让德国军队,在莫斯科郊外,错失五杀成就,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在二战以来,第一次战败,这也给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侵略,树立了信心,作为一场人类工业时代的终极对决,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把当时压箱底的家伙事全给掏出来了,什么新型的飞机大炮,坦克能用上的全用上了,这是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双方不可能再有所保留了,咱们就拿火炮来说事儿,在火炮的风格上,苏联和德国走了两条不一样的路,咱们今天就聊聊苏联与那些传统的火炮和防空火炮相比。

1941年的苏联,列装了bm-13火箭炮,这种火箭炮苏德战场上,可谓是威名赫赫,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关键时刻,它粉墨登场了,在它出现的那一刻,就把冻的冰凉棒硬的德军,炸的是胳膊大腿满天飘,收尸的时候战场上全是肉馅,它一度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因此苏联红军的士兵对他非常喜爱,给他起了一个别名,就是以一个邻家女孩的名字为他命名,他的名字叫喀秋莎

俄罗斯评论中国喀秋莎,俄网友评中国唱喀秋莎?

德国的士兵只要听到喀秋莎这个名字,脑瓜仁是嗡嗡的响,浑身哆嗦,隔壁吴老二什么样,德国士兵就什么样,德国人也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死神的镰刀,你要是不服,他就直接收割了你,基于苏联在化学工业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门杰列夫同志就是,苏联化学家的祖师爷,就是这位大仙发明的元素周期表,让中国无数的中学生那是魂牵梦绕,背不下来找家长,无论是前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在火箭工业方面还保持着领先的优势,而当年伴随着苏联一同成立的,第二中央特别设计局,就研制了多款性能相对稳定的,固态燃料的火箭,并将其运用到军事领域。当时苏联人的脑洞也是非常的大,最早的设计可不是喀秋莎这种设计,当时苏联人认为,能不能把火箭炮放在坦克上,跟坦克来个强强联合。

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时候,苏联人就构想为了加强坦克的杀伤力,还有杀伤面积,苏联的装甲委员会,向苏联各大机车制造厂公开招标,将火箭搭载在装甲车上的设计方案,最终苏联的机械化,摩托化军事学院,和哈尔科夫机车厂,拔得头筹,他们的设计方案非常简单,就是在BT-5轻型坦克,炮塔的两侧,安装火箭炮,他们管这种火箭炮叫坦克鱼雷,在坦克的炮塔两侧,各装一个460毫米的火箭发射筒,最后这种坦克被定型,为rbt-8坦克,也被大家称为鱼雷坦克。

这个玩楞今天来看,那是怎么瞅怎么别扭,从这个特别奇幻的名字,就不难看出苏联陆军,对这款新型坦克的作战模式,想法有多么奇特,Bt-5轻型坦克利用自身的优势,机动性强,快速的接近敌方目标,然后发射火箭弹,摧毁敌方的工事,或者是摧毁对方的重型装甲目标,一如海战中小型鱼雷艇的作用,就是利用鱼雷艇,快速攻击对方的舰艇,或者是港口的设施,苏联陆军,把海上作战的套路,运用到陆地作战了,然而当时的火箭炮技术,远远谈不上成熟,在测试中 Rbt-8坦克,所发射的火箭弹,有着射程短精度差,散布广等无法克服的缺点,这个毛病就跟今天,三哥研制的导弹差不多,三哥研制的烈火五型洲际导弹,有着5000公里,到6000公里的打击范围,整个亚洲大半个非洲,还有大部分的欧洲,都在三哥烈火五洲际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这个消息一出来,全世界全都麻爪了。

为啥麻爪 三哥的洲际导弹不靠谱,这种导弹指不定打到哪去,这种导弹一旦发射,它落在哪谁都不知道,也许直上直下就下来了,把自己炸了,也许你瞄准的目标是非洲,这个导弹就可能到英伦三岛,你在英超看球,然后天上飞下来一个印度导弹,然后球迷和球员全都挂了,你说这个事儿不是倒霉催的吗?就三哥这种洲际导弹,全世界的防空导弹,没有一个能拦得下来的,这东西绝对是高科技,三哥玩的就是心跳。

当年苏联研制的火箭炮,跟三哥今天的洲际导弹,那是有一拼的,苏联人搞的火箭炮不靠谱,苏联人还不甘心,后来在kv一重型坦克和T62轻型坦克上,也安装过类似的火箭炮,但是结果都不理想,好像是三哥附体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之后,苏联人也死心了,这个项目最后就拉倒了,烧脑的设计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到了1938年10月份,苏联人换了一套玩法,火箭炮研究出来了,咱们不装在坦克上,咱们可以把它装载在重型卡车上,苏联陆军,将吉斯-6型载重卡车,改装为火箭发射平台,虽然这款火箭炮依然存在着精度差,散布广等缺点,但是苏联人认为散布广并不是个缺点,它是一个优点,一炸炸一大片,这一大片就成了火海,那是寸草不生,当时苏联人的设计是上下两排,交错的24条工字型发射轨,这样一轮骑射,就能够覆盖整个目标区域,只要是在这片区域里谁都跑不了,但是24条发射轨实在是太过笨重,无法进行左右方向的调节,于是在第二年1939年,苏联陆军对这款火箭炮改善了设计,改成了上下各8排的发射轨设计,如此一来这款火箭炮,定型为bm-13火箭炮,他一次携带16枚,132毫米尾翼式火箭弹,并且发射架,可以向左右90度的方向调整射界,于是到了1941年6月17日,在德国军队入侵苏联的前一周,bm-13火箭炮,在苏联高层的观摩下,试验成功。

俄罗斯评论中国喀秋莎,俄网友评中国唱喀秋莎?

这一把直接把苏联高层给看懵圈了,这个bm-13火箭炮,实在是太霸道了,一打就一大片,那一片就成了火海,谁也跑不了,只要沾边就得挂,这下妥了,以后谁再敢来我们苏联得瑟,我们就用火箭炮捶他,把他脑瓜子给锤漏了。

这个时候这款bm-13火箭炮,还没有完成全部的测试,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但是由于战争的爆发,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苏联政府将其的生产序列,列为了最高级,别的武器都可以放一放,这个bm-13火箭炮,必须先生产出来这样的大杀器,对侵略者是一个打击,打败德国法西斯就全靠他了。这个东西射速快,杀伤面广,而且火力还猛,突袭性好,机动性强,所以这个东西必须搞,到了1941年的6月28日,第一个装备bm-13火箭炮的特别独立火箭炮连正式成立,这么狠的大杀器,当时在战场上肯定要保密,当时并未对一线官兵公开它的型号和它的正式名称。

于是年轻的苏联红军将士,根据它发射架上 K字母,将其亲切的称为喀秋莎,实际上k字母,是共产国际工厂出场标志,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一个大杀器,苏联红军将士亲切的称它为喀秋莎,这里边是有故事的。喀秋莎是一个普通苏联女孩的名字,但是喀秋莎也是一首著名的歌曲,这首歌曲创作于1938年,歌词内容是描写一个女孩,送他的心上人上战场的过程,表现了这个女孩,对邻家男孩的那种思念,他的词作者,是前苏联伟大的诗人,伊萨科夫斯基,他的曲作者是马特维勃兰切尔,这首歌别的不说,在中国那就是家喻户晓,没有几个中国人没听过喀秋莎的,那是中国人对苏联人一段美好的记忆,喀秋莎无论是在前苏联,还是在现在的俄罗斯,他被誉为第二国歌,只要是俄罗斯人一听到这首歌,那就是热血澎湃,这是卫国战争时期的一首战歌。

这首歌在二战期间一问世,就给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打了一针强心剂,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这首歌一直不温不火,在莫斯科保卫战当中,这首歌是一唱而红,它的横空出世,给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带来了无比的自信,关于这首喀秋莎还有一个故事,当年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在整个莫斯科城里,到处都在上演着,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丈夫去前线,年轻的姑娘送他的心上人奔赴战场,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德国法西斯已经兵临城下了,莫斯科城内,无论是小伙子,还是大老爷们,都拿起了枪武装了自己,准备跟德国法西斯,来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这里已经是苏联的首都莫斯科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现在我们只有一条路,在莫斯科城下,与德国法西斯死磕,现在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了,反正现在咱们俩得有一个人,把尸体扔在莫斯科城下,当时新编红军近卫第三师,正准备奔赴战场,当时送别的人群是人山人海,小伙子们经过一所中学门口的时候,这所中学的女学生站成了排,唱起了她们最喜爱的歌曲,喀秋莎,很快歌声从校园里传出来,传到了周围,传遍了整个的送行人群,再从人群传到了行进的队伍中。

当时在新编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中,好多年轻小伙子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他们为了抗击法西斯,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己的祖国,只能投笔从戎,奔赴战场啊,小伙子心爱的姑娘正在为他们歌唱,战斗民族也有浪漫的一面,全体官兵们听着这首喀秋莎,这首歌迅速传遍了,新编红军近卫军第三师,这支部队在随后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全体官兵视死如归,无论战场局面如何严峻,战争多么残酷,他们高唱着喀秋莎,奋不顾身冲锋陷阵,阻击了德军的进攻,他们英勇顽强的阻击,给不可一世的德军迎头痛击,更为深厚的苏联红军,建立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是这支新编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在这次阻击战役中全部阵亡,但是喀秋莎这首歌曲,已经开始广泛的流传开来,传遍了整个苏联大地,传遍了整个东欧战场,传遍了全世界,那些唱歌的姑娘们,没有等回,这些年轻的小伙子,得知小伙子们阵亡的噩耗后,姑娘们是强忍着巨大的悲伤,这个时候这些姑娘们,已经被分配到了兵工厂,他们在为保卫祖国,做出他们的一份贡献,姑娘们一边擦拭着泪水,一边用纤细的手指和姐妹们,把一件一件武器的零部件,送下流水线,一种高射速的火箭炮,在他们辛勤的劳动中,很快就装备到了前线,当这些火箭炮成群结队的发射时,大地都在颤抖,苏联红军的士兵们无比热爱这种武器,他们亲切的称这种武器为喀秋莎。

其实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使用,并不是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它的第一次使用,是在1941年的7月14日,苏联特别独立火箭炮连,在伊万弗列罗夫大卫的指挥下,与奥沙附近第一次投入战斗,当时使用了7门bm-13火箭炮,对当时正在奥沙铁路枢纽集结的,德国步兵第五师,展开了进攻,当时7枚火箭炮,连续发射了122枚火箭弹,这一下直接把德军给干懵圈了,当时在目标区域内,德军那是胳膊大腿满天飘,德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当时的德军,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他们还以为遇见了外星人,这是降维打击。当时德军步兵第五师,给上级的报告中,有着这样的记载,遭到火箭弹攻击的区域钢铁都在融化,大地都在燃烧,士兵们呼吸的空气感觉是火焰,可惜在10月7日,莫斯科保卫战外围的战斗中,正在行军的苏联特别火箭炮连,被德军给包围了,为了不让bm-13火箭炮,落入敌人的手掌,战士们忍着剧痛,把bm-13火箭炮给彻底摧毁了,这些战士们,最后也壮烈殉国了,事后他们的指挥官弗列罗夫大卫,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是他们保住了喀秋莎的秘密。

1941年的下半年,苏联大量生产喀秋莎火箭炮,并装备部队,后来随着美国租借法案的生效,美国开始在物资上大量的援助苏联,美国生产的道奇载重卡车,大量的被配送到了苏联战场,并凭借先进的性,能和强大的马力,得到了苏联红军的青睐,美国人造的道奇载重卡车,成了bm-13火箭,炮的主力搭载平台,这样就弥补了喀秋莎机动性,越野性不足的短板,于是这样威力惊人的喀秋莎火箭炮,就成了苏联红军战胜法西斯的利器。

到了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苏联红军一共投入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在火箭弹破空尖锐的咆哮声中,整个柏林被炸成了原始社会,现在的柏林城就是一堆建筑垃圾,最后纳粹德国终归覆灭,喀秋莎火箭炮从莫斯科一路杀到柏林城下,它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9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