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运营和产品经理哪个好,女生做产品经理好吗?

?(本文首发于“刘润”公号,订阅“刘润”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什么职位是未来创业做CEO最好的“预科”?

2013年,李开复曾经在微博上就这个问题,回答道:

产品经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品经理都被奉为,离CEO最近的岗位,很多人趋之若鹜。

可是,到底什么才是产品经理?

先来看看它是怎么诞生的。

1926年,P&G(宝洁)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品肥皂,Camay。但是销量一直不好。此前宝洁已经有一款肥皂,Ivory,卖的很好。

所以,当时肥皂业务部门里所有的销售,都一股脑去推广Ivory了,Camay成了被冷落的角色。

这时候,一位叫做Neil McElroy的年轻人提出来应该:一个人负责一个品牌。

品牌,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而不同消费者群体,购买动机不同。应该根据不同需求,做产品。

当时,Neil的想法获得了宝洁总裁的支持,他成为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产品经理?

从发现一个需求开始,负责一个产品的研发、设计、销售、运营,甚至是陪它走过整个生命周期吗?

听起来似乎是一件,特定领域之内的事情。

那为什么说它是,距离CEO最近的职业呢?

最近,“刘润”视频号直播间邀请到了,阿里前产品经理,良仓孵化器合伙人,畅销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同时也是我们进化岛社群嘉宾:苏杰老师。

听他讲他做产品经理的故事。在故事中,探索答案。

(本文来自进化岛社群嘉宾分享)


1

我和产品经理的结缘

站在今天来看,我从业的16年,刚好可以对半分。

我的前八年在阿里做产品经理,在为产品经理服务,接触到了淘宝、天猫等等很多产品。

我的后八年创业,在“为创业者服务”,了解了各行各业,大公司、小公司做产品的不同方法。

我是2006年大学毕业,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别看它听起来和互联网产品,八竿子打不着。

这个专业大类下有很多分支,我学的方向是数据和图像分析,用来辅助诊断。

后来,我发现其实这个方向和产品经理有一点蛛丝马迹的关联。

大学时学的数据分析,是用来辅助医生做判断的。做产品经理时做分析,来辅助老板做判断。

毕业,很不巧,我本科少用了1年加上研究生学制3年改2年,所以挤上了和上面两届的师兄师姐一起毕业,结果导致专业对口的岗位,都被抢了。

当时大家都喜欢去外企,GE飞利浦西门子他们自己的医疗集团。

而我只能去找一些和专业不相关的岗位。

就这样,阴差阳错,阿里第一个给我发了offer,我就去了。

offer中写的岗位名字很奇怪,叫做数据仓库需求分析师。

我现在都没怎么琢磨明白这个岗位到底是什么?

工作上手了一段时间后,懵懵懂懂感觉我做的事情可能是产品经理。

那段时间,也常常和团队的伙伴们一起琢磨,产品经理到底是什么,国内外有什么不同。

大言不惭地说,是我和伙伴们一起定义了,国内互联网领域的产品经理。

虽然,初代的理解很狭隘,就是做网站的。

后来发现,不仅是网站,还有APP,还有硬件,还有服务。再后来张一鸣说,公司也是一个产品。

到最后,我恍然大悟,万物皆产品。

于是,我写了一套书,起名叫做《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开始工作时“被动”的“周报”要求。

在周报中,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只写这周做什么,下周做什么,还要写一篇500字的小作文。

所以,我就养成了,每天工作时,随手写写画画的习惯,有点想法就往里写。

但是,我发现如果我这些内容,只发给同事们看,就太可惜了。

于是,我开了一个blog,开始连载。

回看起来,这本书的畅销,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恰好踏上了三个红利。

互联网行业的上升期。阿里这家公司的上升期。还有产品经理岗位的上升期。

第二,日拱一卒。

我自己没有做出过什么一炮而红的事情,都是靠日拱一卒做出来的。

每周500字,坚持一年,就是2万多字。坚持4年,就是10万字,就能撑起一本书的量。

第三,找蓝海。

有需求,而且供给比较少。

书上市的2010年前后,恰巧是市场上对于产品经理有需求,但是没有供给的阶段。

三点原因,加上运气,挖到了第一桶金。


2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很多人常常问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产品经理?

简单来说,产品经理在做的事情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谁的问题?用户。

问题的本质?需求。

什么情况下有问题?场景。

只要你在做的事情,是这几件事情,你就是产品经理。

在公司里,岗位抬头叫产品经理的人,可能不足10%。但是设计师、运营等等,他们多多少少都在做着产品经理的事情,他们都是我定义中的“泛产品经理”。

包括企业里的管理者,创业者。也都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刘润老师有一句话,“每个CEO都应该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但是每个产品经理不一定是好的CEO。”

我稍加一点补充,每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是这个企业的第一个产品经理。

我要为谁做什么事情,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产品经理的思维。

但是,一家企业做大了之后,他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产品,还有组织管理、融资预算等等,所谓的“支线任务”。串起了全局任务。

不过这些支线任务,拆解来看,也是不同的产品。

比如,组织。

不同的组织结构,会匹配不同的业务。成熟的业务,用成熟的组织,科层制。初创的组织,可能用网状团队。根据组织不同阶段不同场景,思考适合的方法。这就是一种产品思维。

融资预算,需要满足公司整体目标,需要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比如老股东、创始团队、管理层、员工……也是在思考他们的需求,优先满足谁,次要满足谁,这就是在分析用户生态。这也是一种产品思维。

所以,产品经理的思维无处不在。

还是回到了那句话,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3

每个人是自己的产品经理

但是有人会问,如果我已经退休了,如果我是全职主妇,没有固定的岗位,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是产品经理吗?

是。

每个人其实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人这一辈子,就是人这个产品,对于社会的交付。

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交付。

(1)上学阶段,是环境在给自己资源,塑造自己。你是一个消费者角色。

就像狭隘产品的验证期。接受投入的研发资源,做市场验证。

(2)工作后,开始挣钱了,到了产品的探索期。在产品经理思维中,有一个概念叫做,PMF(product market fit)和市场匹配后,就开始疯狂增长。

(3)慢慢进入高速成长期,步入职业发展高峰。你可能跳了几次槽,开始支撑一个家庭,反哺父母。

(4)到了高峰后,再过几年,疯狂增长的势头降下来了。

你管他叫做,“中年危机”。想方设法要跨过去。但这是客观规律。

每个产品都会经历缓慢增长验证期,快速增长的成长期,和增速放缓的平台期。

(5)熬过这段时间,不可避免的,可能会进入衰退期。当然,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产品。

都可以用产品生命周期的模型,思考自己的人生。

而你真正能够、且需要100%负责的产品,只有这个。


4

延长自己的平台期,体面步入衰退期

平台期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大家的生命周期曲线形态几乎是一样的。

成功的人可能平台更高一些。高度,真的是衡量每个人生命周期的唯一标准吗?

未必。

有的人拔得很高,但是衰退的也很快。

有的人没那么高,但是平台期延续的很长。

关键看曲线的面积。

怎么尽可能增加面积呢?

先快速拔高,再缓冲下降。

怎么拔高?

刚进入职场的头2-3年,需要做更多的尝试。找到更短的闭环,更快的迭代。

直白来说,去能更快看到全貌的行业。

做从想法到落地路径简单的,可以在短周期内完成的想法到验证的事情。

比如,早年的互联网行业。比如,纯线上的产品,直播带货,就属于很小的闭环。(这一点我会在下文详谈)

反之,什么是长闭环的呢?

比如,整车的产品经理。可能10年一个闭环。他们遇到的困境,就在于一个有限的职业生涯时间和过长的产品生命周期之间的矛盾。

年轻时,选择短闭环,可以让自己的认知迭代周期更快,如果每周迭代一次,一年就能迭代52次。

这是2-3年的时间尺度。

如果拉到10年的尺度,你开始进入平台期。

这时候,需要经验的积累了。把自己转移到一个变化速度没有那么快的行业里。

在变化快的行业里,由于迭代特别快,所以可能没有所谓的老师傅。也就意味着,过往的认知能够沉淀下来,形成长期有效的经验是很少的。

人到35岁左右,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希望找到变化中的不变,找到可以沉淀的,长期有效的行业。

比如,在故宫修文物里的老钟表师傅,手艺历久才精。

我早年做互联网产品,变化特别快。to C比to B的更快,所以在做了几年to C 后,我转到了to B。再后来,我半只脚跨出互联网,跨进了咨询行业。咨询,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行业。

这会让你的平台期,延长。

再拉长到30年的时间尺度,得开始思考自己怎么“体面地”退休了。

狭义的职场退休政策,个人觉得,其实不太合理。

60岁前,全职工作。61岁,突然停止工作。

就像从0-1的突变。很多人都会不适应突如其来的空闲。

如何把突变,变成一条平缓的曲线?

比如,接近50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渐渐的把自己的工作时间比例降下来?

到70岁、80岁的时候,不是全身而退,而是继续在力所能及的岗位上,发挥余热?

我大胆猜想,或许10年以后,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更加弹性的工作。

当然,凯恩斯曾经也做过类似的猜想,可惜没有实现。


5

直播具有更强的社交属性

刚刚说到了直播,是一个闭环特别短的产品。

从纯用户的角度来说,我个人更喜欢文字,不太接受直播、短视频。当然,有可能应了那句话,25岁之后出现的事物,都是异端。

我觉得看文字时,大脑尚且可以发散思考。

而看视频时,大脑就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除了“赞同”,实在分不出多余的带宽处理信息了。

短视频也一样。它用快速切换的画面,“魔性”的背景音,时不时跳出放大的文字特效,占领观众的大脑。

当人在看东西时,大脑和屏幕,只有一个在转动。

但是,反过来,站在生产者的角度来看,短视频和直播,确实是一个对用户的认识洞察非常到位的产品。

确实是,做到了极致。

直播的门槛不高,未来一定会有很多人加入,我个人也很佩服这一产品形态。

继续站在用户角度看,或许是我年纪大了的缘故,总觉得直播是一个太消耗时间的产品。

用直播来分享知识,效率可能并不高。但是,直播却可以很好地传达情感上的共鸣。

你都愿意花时间来看视频了。我更希望大家可以聊聊天,提供一点心理按摩。

如果你要学知识,可以看文章。

我们潜意识都会认识到,文字是理性的。视频是感性的。

所以,直播确实赋予了很强的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


6

用心听,不照做

那么,对待直播这类产品,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在产品经理思维里,有一句话:用心听,不照做。

用心听的是问题。

要听到用户没有说的,言外之意。而不要听他的表面之词。只有用心听才能知晓用户背后真正的需求。

而不照做,是讲你的解决方案,一定要有新意。要融入自己的思考。

说回直播和短视频,当你看到画面中的人,他们很笃定在讲述一些事情的时候,大多数观众都自然而然就会跟着认同。

但是如果看书的话,自我意识占了上风,发散式的思考,会让读者质疑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所以,大家可以看短视频和直播,但是一定要看正确概率比较高的。

特别笃定的人,可能都有问题。

为什么?

因为观点、知识、方法,往往都需要在特定的场景下,才适用。

很少有完全普适、正确的观点。

不同战略在有的时候是好的,有的时候是有害的。

在初创期是良药的,在成熟期可能就是砒霜。

所以,在面对A和B两个选项,哪个好时,最好加一个前提条件:在什么情况下。


7

从药的思维到医的思维

在学生时代,我们被教的最多的是,怎么解题。

但是,在做产品时,你会发现在解题之前,还有发现问题的过程。

史上的物种千千万,该解决哪个问题,之前没有人告诉过你。

高考的试题,虽然是闭卷,但是有答案。

而职场的试题,虽然是开卷,但没有答案,甚至都不知道设问在哪里,却又处处是难处。

所以我本身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最突出的就是聚焦问题本身。

也就是上一段讲的,匹配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思路。

从学生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变。

也是从药的思维,到医的思维的转变。

很多人会把某一个的方案,当做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这是药的思维。

但是,医生在实际诊断用药之前,还有一个医的过程。

为了确定你患的病是什么,需要做一系列的测试。

知道了你的病是什么,程度如何之后,才能诊断方法。

可能是吃药,有可能是点滴,也可以是手术。

诊断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假设过程。

比如吃药。你先吃3-4天,再来复查一次,看看效果。

这就是医的思维。

一个假设-验证-迭代的思路。

医的思维由来已久。

古希腊的时候,人们就提出了两种很典型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归纳,一种是演绎。

两种都有致命的弱点。

先说归纳,就是根据之前的认知经验,归纳总结出规律。

如果你见到一万只白天鹅,你也不能得出天鹅就是白的这一定义。因为你只要看到一只黑天鹅,就会被全盘否定。

而演绎是基于一些公认的定律,进行推导、延展。

所以从逻辑上来讲,所有推导出的“新知”,都是基于原来的公理。这也意味着,这些东西并不是新的知识。

那么,如果这么循环下去的话,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一直都会止步不前。

好在,到了中世纪晚期,有思想家将归纳和演绎融合到一起,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假设-演绎。

先假设一个新知,然后进行演绎推导,如果验证出来的结果,符合假设,那么我们就暂且将其当做一个公理。

和做实验一样,大胆假设,收集信息,充分验证。

其实这个就是做产品的过程。

在做产品时,我们假设这一功能对用户有帮助。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会用到定量的,比如数据分析,问卷;定性,比如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这样的方式来采集用户的信息。

基于采集到的信息,做分析,判断假设是否准确。

如果不准确,再做迭代修改。如果准确,就暂且当做成功。

这是产品思维,同时也是,医的思维。

推广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选用一个具体的方法之前,都需要事先判断具体的情况。

这个世界,多是开放的。不自我设限,不迷信灵药。


最后的话

感谢苏杰老师为我们讲述他的产品经理旅程,和他的进化的故事。

产品经理到底是什么?

不同行业都有不同的理解。

苏杰老师,给我的启发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

倾听需求,描述问题,用心设计。

如果未来遇到未知挑战时,回想起产品经理诞生的故事,不急着找标准答案,厘清问题。就是对产品经理思维的活用了吧。

最后,引用苏杰老师书中引言部分的一段话,

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选择一个怎么样的行业。

他未来有什么样的要求。

不是每个人都能以产品经理为业,但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是一类人,他们做事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生活问题。

只要你能够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转化为一个需求,进而转化为一个任务,争取到支持,发动起一批人,将这个任务完成,并持续不断地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维护这个产物,那么,你就是产品经理。

至少,你已经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8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