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你朋友圈发的是啥?你妈我咋看不太懂呢?你跟妈说说呗。”“哎呀妈,这些是我和同学之间开的玩笑,你当然看不懂了。”“那你得和同学好好相处啊,千万记着要和他们多交流!”“知道了知道了,要是没事我就先挂了哈。”类似上述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我和父母之间。尤其对于外地求学的同学而言,由于和父母之间的联系通常只靠一方小小的屏幕,常常导致“代沟”加深。大学生和父母的代沟,从以前的不爱说话、抗拒沟通、无效交流到现在演变成日常分享欲的丧失。而最让人可惜的结果,便是和父母的代沟,是从屏蔽朋友圈开始的。
1
小涵在返校前和父母吵了一架。原因足够简单,但也足够无奈。父母念叨了一个学期的教资,小涵并没有报名。爸妈在高铁站外询问小涵原因时,小涵变得不耐烦起来。“我和你爸寒假前还嘱咐你一定得把教资报上,你怎么回事?”“我忘了。”“忘了?我看你是存心的吧?你是不是压根就不想报?”“那你还问!”小涵大喊了一声,父母的脸错愕在风中。就这样,小涵在一个并不完美的假期末尾,坐上了返校的列车。小涵与父母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八个小时的高铁,小涵不断回想着父母是多么希望她毕业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可她却想试试成为一名调查记者。这当然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她拿出手机,编辑起朋友圈:“为什么总是把你们的意志强加于我身上?”发表之前,她悬在半空的手选中了“不给谁看”,她屏蔽了父母。

这是小涵第一次在朋友圈屏蔽父母,竟然感到些许不安和内疚。
在这之前,生活学习上发生什么事,小涵都会和父母积极交流,自己的朋友圈也一直对父母开放。
“这是我和爸妈为数不多那么难堪的时刻。”
高铁在郑州北站停下,仅仅十分钟的间隙,小涵在和爸妈的聊天框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明白一年后毕业的生活可能不会如我所愿,也许我并未成为记者,或许我确实成为了一名教师,但我不试试,怎么知道结果如何?”
点击发送后,她立马将手机关机。剩下的四个小时,她什么都不再想,睡了一觉。
高铁到站,小涵打开手机,七个未接电话赫然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全部来自于爸妈。
小涵打开微信,删掉了那条屏蔽父母的朋友圈,随即给父母拨回了微信电话。
“下高铁打开手机的那一刻我意识到,争吵似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不用说屏蔽朋友圈这种我现在想来都有些幼稚的举动了。”
“也许只有交流吧,因为我们是家人。”
因为是家人,所以当小涵发觉可以彼此争吵、屏蔽时,也可以主动打开情绪的关口,彼此倾听、接纳,无论结果如何。
2
这学期,阿钰终于到了学校周围的景点。上个学期的封校生活,打乱了阿钰到周边走走的计划。山里的亭台上,阿钰拍下风景发布了朋友圈,却不料老妈立马发来了消息。“你怎么在山里?一个人还是和同学?太危险了,快回学校去!”“我就在学校周围,和同学一起打卡景点,不是你让我出去走走的吗?”“我是让你出去逛逛,但不是让你哪都去,你这样我和你爸多担心啊!”阿钰无言以对,仅仅回了句:“知道了。”也是从这以后的两个星期里,阿钰的朋友圈一直对父母设置着屏蔽状态。阿钰知道,如果被父母看到朋友圈里“真实”的自己,一定又少不了一番令人不快的唠叨和指责。阿钰喜欢抱怨自己生活里遇到的种种不快;阿钰喜欢深夜和朋友待在一起吃夜宵畅谈人生;阿钰喜欢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挑战攀登……

阿钰喜欢通过朋友圈记录这一切。
但她的父母看不到,确切来说,是阿钰害怕父母看到。阿钰害怕在不设置分组的内容里,父母看见自己不符合他们认知中的大学生的样子。
又是一次日常的吐槽,阿钰被要求一个月内阅读大量的文献,她在朋友圈吐槽道:“又来折磨我这种‘学术垃圾’了。”
不巧的是,阿钰这次忘记了屏蔽父母。但是良久,父母并未给她发来一连串消息。阿钰以为父母没看到,长舒一口气。
次日,当她再次打开朋友圈,却发现了来自老爸的评论:“我女儿怎么能是‘垃圾’呢!累了就歇一歇!”后面配上了一个淡淡微笑的表情。
父母突然给阿钰打来视频,一边问她发的朋友圈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边嘘寒问暖。
“我给你带的水果每天都得吃,不然就放坏了!还有早饭,早饭一定要吃鸡蛋,不然你蛋白质不够……”
阿钰连声应着,同时把老爸老妈从“不知道给谁看”里移了出去。
阿钰突然觉得自己的做法很可笑,她不想让父母对她的朋友圈“指指点点”,但她好像也忘了,父母的不解,永远出于对她的关心。
3

无论是小涵还是阿钰,面对着未来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面对着父母对自己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不甚了解的情形,她们选择屏蔽,将他们的关心拒之门外。屏蔽朋友圈,这便是代沟最为明显的体现。而我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又应该怎样处理、怎样解决呢?其实,代沟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没能踏出和父母敞开心扉的那一步。心与心的距离不在于父母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否同频共振,而在于我们是否和他们相互理解包容,在亲密关系中共同成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4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