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燕娟不是在赚钱,就是在去赚钱的路上。”
这句话是同学们对朱燕娟的印象。
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朱燕娟与很多同学不一样,从上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她便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大学四年间,朱燕娟每天早出晚归,高峰时期一天要打上13份工,其中的辛苦,也许只有她本人才能体会得到。
本来一个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朱燕娟为何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打工呢?其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这一切还要从朱燕娟的家庭状况说起。
家庭经济的转折点
1988年,朱燕娟出生在杭州建德一个名叫黄山头村的村子里,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作为姐姐,朱燕娟也就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担当。
朱燕娟自小便十分懂事,主动帮助父母下地干农活,以及打理家里的杂活。
朱燕娟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勤劳能干之人,除了经营好自家的几亩田地外,还做起了买卖,并且做得还可以,一家人的生活虽然不能说是富裕,但也还过得充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不过,在朱燕娟11岁的时候,这一切的平静就被打破了。
这一年,她的父亲患上了急性黄疸肝炎,渐渐地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瞬间没有了。
不单单如此,一家人还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四处求医,这让整个家庭的经济每况愈下,债务也越来越多。
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朱燕娟母亲的身上。
为了还清债务,朱燕娟的母亲每天起早摸黑,除了干繁重的农活,还要出去打工,艰难地撑起整个家。
由于她的文化程度不高,只能找一些如洗碗之类的活儿,有时候腰累得不行,但想起这头家,她咬咬牙又坚持了下去。

母亲的辛苦,朱燕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几次向母亲提出了辍学的想法,但都被拒绝了。母亲严肃地对女儿说道:“知识改变命运,你一定要好好地读下去!”
听罢,朱燕娟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没错,知识改变命运,我一定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这句话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第一份工作
朱燕娟的学习非常勤奋,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英语成绩更是出类拔萃。
2007年,朱燕娟考上了自己的理想大学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英语专业。
然而,一万八千块的学费让她犯了难。一家人东挪西借、好不容易才凑到6000块钱,但依然是杯水车薪。
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为了自己的未来,朱燕娟硬着头皮给学校的招生办打了一通电话,向学校的老师询问像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幸运的是,学校给出的答复是“先入学,之后再想办法交学费”,这让她万分感激,她可以上大学了!
从踏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朱燕娟的表现就跟其他同学很不一样。

当大家都在熟悉校园里、校园外的新环境时,朱燕娟已经悄悄地开始了她的求职生涯。
她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学校食堂,希望在食堂里干一些杂活。
对于眼前的这名大一新生,食堂负责人当初是不同意录用的,但见她态度如此诚恳,便答应了她当一名洗碗工兼清洁工。
此后,朱燕娟每天早上要五点多起来,先到食堂干几个小时的杂活,然后再去上课。
对于这第一份工作,朱燕娟深感来之不易。她不怕苦,不怕累,她相信日子总会熬出头的。
一个月后,朱燕娟拿到了入学以来的第一份工资:240元。这个数字虽然很不起眼,但对朱燕娟来说,意义重大。
这将是她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更是她求职生涯的开始。
“发条女孩”
朱燕娟的脚步是无法停下来的。
对周围环境稍稍熟悉了以后,她不满足于现状,继续寻找兼职。
不久后,她又多了一重身份。周一至周五,她是一名学生,是一名食堂杂工; 周六、日的时候,她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

然而,这仍然未达到朱燕娟的要求,离她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于是,她所兼职的工作涨到了五份,收入也随之越来越多。
2007年年底,朱燕娟终于攒下了3000多元,这个数字依然不大,但相比于她第一个月的工作,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朱燕娟的“兼职之路”越走越远,变得越发不可收拾。
在往后的几年时间里,朱燕娟做过服务员,当过洗碗工,做过家教,帮人带过小孩,卖过护肤品,甚至还捡过垃圾,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能挣钱,什么都能做。”
在高峰时期,她一天打了13份工,每天凌晨一点才睡,早上六点就要起来,一天只睡五个小时。

凌晨1:00睡觉,早上6:00起床,这已经成为了她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
从早到晚,朱燕娟马不停蹄地工作、学习,就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样,只要没到终点,就一直跑下去,也难怪大家都称她为“发条女孩”。
五个小时的睡眠显然是不够的,为此,她充分利用坐公交车的时间,有时候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她就在车上好好地睡上一觉;路程短的时候,她就在车上闭目养神,养精蓄锐。
而更让人敬佩的是,就算工作再苦再累,朱燕娟也没有耽误自己的学习。
心中的愿望
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朱燕娟仍然如同往常一样,奔跑在兼职的繁忙之路上。
晚上6点到9点半,她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一位高三的学生那里补课,学生家长给她许下承诺:如果孩子能考上本科,将给她另外一份奖励。有了这一个承诺,朱燕娟的动力更足了。

回到宿舍,她还要哄一个孩子睡觉,这个孩子的父母晚上没空,临时把孩子交给了她。
晚上11点多,哄完孩子睡觉,朱燕娟这才有时间静下心来,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一写,又是近两个小时。
第二天天蒙蒙亮,朱燕娟就得起来了。洗漱完之后,她赶到另外一户人家,给他们的孩子做早餐吃。
一整天下来,她忙得不亦乐乎,甚至连吃一顿正餐的时间都没有,常常是吃上几个馒头就算是一顿饭。
如此繁重的工作,她受得了吗?朱燕娟的回答让人肃然起敬。
她说:“我受得了!原来我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现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就可以了;原来晚上要做四份兼职,现在只需要兼职两份工作而已。”
大学四年,朱燕娟靠着自己智慧的双手,赚了20多万元,不但还清了自己的学费,还帮忙解决了弟弟妹妹上学的费用。
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她把自己称为“压不垮的小强”。
这就是朱燕娟的不怕苦不怕累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许在她的字典里,没有“辛苦”二字。也正是她的这种乐观精神,让她克服了懒惰,克服了一切艰难困苦。
朱燕娟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在未来工作的五年时间里,她能够带自己的父母出国旅游,让二老见见外面的世界。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疾病,最可怕的就是贫穷。”
为了这一句话,为了使自己和家人不再贫穷,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朱燕娟选择了奋斗不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令人敬佩的奋斗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0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