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到一个讲“小主持”班的视频,有个up主吐槽:世界上怎么会有“小主持”这种东西?

恰好,果果就在上所谓的“小主持”类别的口才班,所以这一篇,也来和大家聊聊我们家的上课情况和感受,给大家做一些参考。

果果4岁时,我想给她找一个口才班,倒不是什么“要培养活泼性格”、“提高表达”、“培养自信”什么的,而是果果从小不太能发的出来ng,er这种音。
所以在果果4岁时,抱着锻炼孩子的口腔肌肉、扩大发音范围的目的,我们去试听了口才机构。
在试听课上,老师拿了一块毛巾放在小朋友头上,来“控制”小娃站着说话时歪七扭八的体态。

幼儿园时果果上台,站的歪七扭八,叉着腿,高低肩
4岁的果果那时候十分不乐意这种“控制”,于是就不再考虑此类课程了。
转眼到了果果6岁,娃的定力和专注力都提升了不少,口音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就又一次去试听了课程。
这次试听的机构,老师并没有垫毛巾什么的,而是带着她一起朗诵了一篇文章,边朗诵边纠正。

在纠正的过程中,我眼里果果的口音问题,在老师嘴里满是喜欢:
“你的小奶音太好听了,读这种带感情的文章有一种反差萌!”
对于需要理解并调动感情的诵读,老师也很耐心的用大白话去引导她:
“想一想特别热的天吃到好吃的冰激凌,开心不开心,开心的时候是不是不由自主声音高起来了?”
对于果果发不出来的音,比如“然而”(果果读的然鹅),老师就给换成了“可是、但是”,并安慰她,很多人都发不出来,之后慢慢练习就可以的。
整个试听的过程,果果很是开心,特别是在看了老师给她录的前后对比视频之后,她感慨道:
我怎么那么歪啊?
妈妈,我要上这个课!

虽然我们很幸运遇见了好老师,但对于口才班里的具体课程,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
但有一说一,别的方面暂且不说,果果的体态在几次课之后就有非常明显的变化。

虽然台下还是歪七扭八怂怂的,但只要上了台,就一下子端正了。

而对于课程的具体了解,则是在这次疫情居家期间,线下课改为网课,老母亲不得不陪读了。
而这次陪读,也刷新了我对口才班的刻板印象。
如今的口才班包含了下面这些(可能一直都是这样,只是我不了解):
日常的基础口腔练习,
一次一个主题稿,这个内容简直就是大语文,包含了易错字词,歇后语,成语故事,诗歌赏析等等,

对于6岁以上的娃来说,在集体氛围下,孩子们基本都是读个一两遍就背下来了。。。
至于我所期待的口音纠正,则是在大语文的基础上顺带的事情。

在成品节目中,也是处处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

相声:主要内容是四大发明

寓言故事新编:亡羊补牢

功夫熊猫
对于小学生果果来说,这些大语文素养的积累,正是我们家里平时所缺少的。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诗歌、散文的朗诵,
特别是红色主题和抗疫主题的内容,基本是每个小学必有的比赛了。

网络图片
以上这些,基本都是孩子输入性的学习。
除了输入性学习,也会有输出性的学习和练习,比如讲故事,以及辩论。
因为年纪的原因,孩子们平日里输出其实是有限的,但每一次练习,都能给孩子带去非常多思考。
比如果果之前讲《平安小猪》,录像之前她说:你别理我,我先在脑子里自己理一遍。

以及他们的课堂辩论,主题也都非常贴近孩子生活,
《小学生需要电话手表吗?》
《上网课好吗?》
《暑假要不要学习?》
虽然孩子的观点比较稚嫩,但勇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以及换位思考的态度值得被鼓励。
总结一下,果果过去这一年多里,口才班里大概学了以下这些内容。


虽然显性来看,因为口才班,果果的体态,口腔肌肉,语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但这些方面,不同的家庭都有各种替代方案,并不是非口才班不可。
对于我们家来说,上口才班最大的收获是:孩子的锻炼机会非常多。
对于我们家而言,口才班大概是所有类型的机构里,上台机会最多的了,没有之一。

记得刚给果果报名的时候,我问老师:
“孩子大概学多久能有上台的机会呢?”
老师说:“如果想参加,每周都有。。。”
之后果然如老师所说,真的是只要你想,每周都有,
比如:机构进商场做招生活动时学员展示,电台节目,电视台节目,各个区的主题活动,图书馆、博物馆等等主题活动,包括每一次活动的主持人竞选等等,
当然,最近几个月因为疫情,线下机会直接降到0,但线上的直播,录播等等,也还是很多的。
只要家庭愿意,锻炼的机会非常非常多。

在这个过程中,果果有在台上走路时不小心摔倒,
有突然忘词,
有话筒突然没声音,
也有小伙伴、搭档突然忘词,
当然,也经常在参赛时说了不到10s就被pass,
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地锻炼着果果的抗挫力和胆量,和之前相比,我们肉眼可见娃“脸皮越来越厚了”,用老师的大白话讲就是越来越自信了。
对于天生敏感的果果来说,这些锻炼,仿佛是在帮她慢慢“脱敏”。

虽然果果小朋友从口才班中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但如果报口才班的目的是快速提高表达力和口才,
那肯定会让大家失望。
有些人天生就有表达欲望以及有超强的表达力,
但对于更多的孩子来说,表达是在有足够积累的前提下,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
与其纠结是否要给孩子报口才班锻炼表达,不如先回归到语言的本质上,大量阅读,日常讨论和表达,积累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去考虑机构的事情。
本文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heng8.com/102628.html